Category Archives: 书林影池 - Page 6

看茶馆记(半)

这次茶馆的演出是肯尼迪中心中国文化月的一部分,宣传得早,因此我的票也买得早,堪称我所有看过的演出里票里买得最早的,早在夏天刚开始的时候就买了。因为动手早,位置也还相当好,在第三排上。从夏等到秋,秋天快过完了,终于,在上周五,挨上演出了。因为时间太长,已经忘得七七八八,我还特地在周四打了一份茶馆出来看了看。末尾还有一段录入者的话,比较了老舍的剧本和人艺剧本的区别,到后来看的时候,果然如此,看来人艺此次用的还是旧剧本。

周五去得挺早,肯尼迪中心里悬着鲜红的龙凤(?太抽象了,我猜是龙凤)剪纸、还有摄影展什么的。我们先看了看北京风采的摄影展,一小排北京的特色照片,故宫、天坛、颐和园,还有北京街景,最别致的两张一张是人物特写,画面是街头某一处阶梯上的情侣,前景清楚的是一对儿年轻情侣的正面,男的怀里用手撑着女的往上跳(俺刚开始还觉得这个姿势肯定特费劲特难做,不过小蓝夫妇都说不难不难,我只好归结于我太胖了),稍模糊一点儿的中景是一对儿老年夫妇牵着手的背影;另一对便是北京的车水马龙里,一对儿滑滚轴的老年人。还有一张照片是一个男学生在校园里画曲桥的,我一看便以为是北大入西门处的眼镜湖,然而标题说的是清华,我站在那儿使劲儿想了半天,没想出来是清华哪儿。

然后才进了场。第三排确实很近,舞台搭得且高,我们得稍仰着头方能看。我当时还想,若果是看看芭蕾就赚了,平视正好看到脚尖。

早在看演出之前,我已经听闻了此次茶馆阵容的种种评论,听的赞誉最多的是何冰,演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主要角色里唯一用了AB角的是康顺子,我对这点儿稍稍奇怪,康顺子不是个戏份很多的角色,完全犯不着用AB角。也因了这个AB角的缘故,我没能看上宋丹丹的康顺子,也没能亲眼看看她那句广受赞誉的“您硬硬朗朗的”,只好听蚕来说了。

我那天看的阵容大概是这样:
梁冠华的王利发,杨立新的秦二爷,濮存昕的常四爷,冯远征的松二爷,何冰的刘麻子/小刘麻子,…..其他的要回去查查,汗…… 

我的个人感觉是,那天最好的是梁冠华的王利发,暮年的常四爷;何冰的出色集中在前两幕,到第三幕做小刘麻子出场的时候光觉得狠了油劲少点儿,有一幕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失误:他带着小丁宝进场的时刻,蛤蟆镜从口袋里掉出来了,他顺手一捞接下了,脸色没怎么变,我心里倒是咯噔了一下。

说到这个跑一下题,我这人喜欢瞎操心,也不知道是不是被美国搞笑剧给弄的,整出茶馆我分了小半心在担心,一会儿怕他们拿起茶壶不小心cei了,一会儿怕他们甩茶杯的时候不小心把茶杯摔出去了,看他们走台的时候怕他们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掉到台下了,看他们抽烟的时候又怕警报器突然响了或者点着幕布了……总之不停担心,   ,到落幕才放下心来。

还有一点儿跑题便是,我看之前便在想,茶馆不同莎士比亚,时代性太强,不要说是老外来看,便是几十年后我们来看,只怕也会有些勉强尴尬。开始的时候我们右边坐了一对儿老外,中间休息后出去便没再回来,想来是看着实在无趣;回去的班车上又碰见一对儿老外,是坚持完全场并且觉得真好的,一问之下原来人家专业戏剧而且来之前专门看过那段时间的中国近代史。

看的时候全幕不住洋人洋钱洋物品,第三幕且不断有“美国兵”云云,我抬头看字幕,翻作foreigner的,场下逢如此场合且笑,我便不由自主的难堪……

故事就不去说他了,咱们高中课本里有的,没有网上一搜也就看到了。

故事开头自然是晚清最后的繁荣,茶馆里一派繁华,桌椅窗棱都新且亮,人声嬉闹。梁冠华的王利发便是在第一幕里逢秦二爷与常四爷争吵时给我印象最深。两人就给讨饭的妇人一碗面起争端,王利发两边都不愿得罪,尤其又想讨好秦二爷,两个桌子间且劝且看颜色,一边且赞且劝着常四爷一边小步往秦二爷桌边小步退,每句话说完都瞄秦二爷的反应,台词说完正退到秦二爷桌边,做了讨好的笑对秦二爷说“秦二爷您说我说得对不对”。短短不到半分钟,表情台词动作,叫人又笑又心酸的。

他的这个角色该是全场最累的了我觉得,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场上不说,一直都做小伏低,一次也没扬眉吐气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看着都替他难受。也惟其如此吧,愈发觉得他实在无处可去。

第三幕里他的出场稍有改动,幕启的时候他坐在黑暗里,我们谁也没注意到他。先是他儿子儿媳满场招呼,然后他从暗处的椅子上站起来(剧本中原是慢慢走上场),我真是骇了一跳。幕启时候看到的茶馆的满目疮痍当然是心理准备的,原先的簌新全都褪去,场上围得愈发小了;而他,从暗走到明的时候,我几乎没叫一声,化妆服装倒在其次,主要是眉眼神情,完全蔫了。不仅茶馆风光不再,他整个人也耷拉下来。一句话没有,已经把那绝望落魄的劲儿,现了个十足。

说到这儿便顺便说说暮年的常二爷和秦二爷,这两人都是全剧里光明的人物,救国理念不同,却都是一副又硬又傲的脾气。中间又犹以秦二爷更傲一些,家底雄厚且志在天下的故。蚕说得对,杨立新的秦二爷,潇洒自信,谈吐大气,绝对不能让人想到我爱我家,或者别的谁去。而濮存昕的常四爷,冲动硬气,最出名的一句话,当然是那句“大清国要完”。

看英雄迟暮,比看小人物迟暮,更叫人伤心。常四爷在第三幕出场的时候,身子还见硬朗,秦二爷则完全的衰老了。上下几级楼梯的时候缓慢而迟钝,脚且是横着放在楼梯上的(我又再度捏着拳头担心了),晃了半晌才又放下第二只脚,这不仅是个老人,且是个极度衰老的老人。而濮存昕的常四爷的老又不同,常四爷盛年废除八旗后便事农,完全是个靠劳动靠双手养活自己的人,他在说话的时候,台词间歇的时候,都可听见沉重浑浊的呼吸声,类似一种醒着的呼噜,便是活生生的长期劳作的老者情态。

我一个比较大的疑惑是松二爷这个形象,我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冯远征把这个人物处理成一个近乎娘娘腔的形式。老舍给松二爷的定义是胆小怕事儿,但我看着比较多的是这人有些女气,胆小当然是有的,然而总觉得表现得过了,雕琢的痕迹太明显。例如第一幕快结束的部分,常四爷冲口一句“大清国要完”,自己当然也觉得失言,但仍然是个满不在乎的表情;而松二爷则立即捂住自己的嘴瞪大眼睛做惊吓状,那眼睛是瞪得真大,我说不好,但我看着老觉得是个小媳妇情态。
(未完)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
――Closer与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

And so it is the shorter story
No love, no glory
No hero in her sky

小时候看童话,总有一个仙境似的开始,王子和公主在水晶灯下一见钟情,双双堕入情网,然后总有妖人作怪,然后两人屡经艰险,最后战胜阻碍,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
我看到这里,总会满足的掩上书,幸福的叹一口气,想着两人在金壁辉煌的宫殿里,岁月悠悠,相亲相爱着优雅的老去。
童话的最高境界就在这里,不在于精彩的开头,不在于中间屡屡受挫屡屡战胜的神奇,而在于,结尾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来日方长,然而岁月伊始,故事就已凝固;童话,其实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那么故事的结束是什么呢。
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也是个童话般关于开始的故事;漫长的一百多分钟,从最开始陌生人一见钟情的对视,到后来莫名其妙的跑出来的医生助手,和睡梦中他和她不停的躲避和追寻,此处彼处的点点滴滴,看官如我,都认定两人必定深深相爱。然而故事最后的最后,一卷磁带出卖了这温馨的开始后面,丑陋的结束。她和他的憎恨和埋怨,漫骂与争吵。虽然只是短短不到十分钟,颠覆性的改变了整个电影的基调。冰火评这个电影的时候,用了“爱未远,人未近”,我真心认为这题目不能再好。两个人,一段感情,开始时的无限柔情无穷感激,到最后蜕化到疲倦的相互折磨。童话的结尾,原来可以如此乏味厌倦。即便抹去了记忆抹去了从前,再度开始,再度温馨和珍惜,一段时间以后,会不会,又转回原来的结束?
想到这个不能不想起Closer。Closer在我去年看的电影里,排在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我近几年来极少对一部纯爱情电影投注如此之多的关注和感情。这部电影,集中了四个人,两对男女的所有开始和结束。每一个场景,都昭示着一个开始,或者一个结束,或者两者兼有。每一个开始都是温馨的柔软的,Alice的红发,Danniel的长风衣,Anna的照相机,Larry的气球,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个小道具都是美的。然而无论开头多么美好,最后的结束总是让人扼腕,眼泪,争吵,漫骂,挽留,决绝。四个人的四个排列组合,几乎每一个都有这样的轮回,从美到不美,从珍贵到弃之蔽履——只除了彼此没有爱的Larry和Alice,这两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仿佛是爱给了这些人彼此伤害和彼此憎恨的力量。最后所有人转了一圈回到原点,有人得到,有人失去。然而得到的那个是否长久,失去的那个又是否伤痛永恒。屏幕虽然是凝固在仿似结束的故事上,岁月悠长,谁也不知道这四个人,还会不会继续把故事演绎下去。一部电影,好像讲了一个故事,又好像一个故事都没讲;没有过程,没有渐变,有的只是火与灰:每一个开始都是火焰,每一个结束都如灰烬。
好比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的那个假设,如果我们互相把对方从记忆里清除,一切会不会有不同。
换一个人,换一个时空,换一个开始,结束,会不会不同?

E
2005年5月19日

林花谢了春红——电影《她比烟花寂寞》

重看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常常能让自己吃一惊。原来岁月的磨洗后,记忆中的一切早已不复原样,我以为该如此,往往并不如此;而各式各样的细节竟然在一个又一个转瞬跳将出来,嘲笑着我自以为是的记忆力。
昨夜重看《她比烟花寂寞》,便是这样一重经历。
这个片子我大约在五六年前就看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杰奎琳杜朴蕾,只纯粹当一个故事看的。看的时候对姐姐希拉里的印象要更深,总记得她和她后来的丈夫的初会,她抱着长笛急匆匆上楼,她未来的丈夫问能不能订她参加一场演奏;而对杰基的印象一直不甚清晰,只觉得这小女孩自私任性贪婪。
据说这个电影公映以后,帕尔曼祖克曼等人还曾经公开联合发表过声明,声称这个电影并不属实,电影里的杰奎琳杜朴蕾跟真实生活中的她毫无共通之处。其实电影也罢,传记也好,有几个真正能真实的再现从前,就当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看了,也并没有什么。这个电影原名叫做希拉里和杰基(Hillary and Jackie),显见说的是作为希拉里妹妹的杰基,而不是盛名远播无数追随者的杰奎琳杜朴蕾(Jacqueline du Pré)。——大抵我到底是没有切肤之痛,所以才能不关痛痒的说出这些话来。
故事的结构和讲述手法都非常完美,从两姐妹儿童时代在海滩上玩耍开始,又回到那里结束。比较精致的地方在于中间的数年,故事分成两个部分讲述,自杰基到意大利某一个公主婚礼那一夜之后,画面一黑,先讲了希拉里这一边的故事。中间数年几番辗转,两姐妹终于因为姐夫的缘故闹翻,杰基寂寥的离开,走到童年的海滩上,遥遥望去,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和希拉里在海滩上玩耍。跟着画面几番闪回,又回到多年前自己跟希拉里在意大利的那个夜晚。屏幕一黑,故事又从那一夜开始,讲述了杰基的数年名声鹊起的经历,中间当然夹带了她跟音乐的纠葛,和她与她的丈夫巴伦邦的些许情事,但主要的笔墨都放在她所受到的困扰和孤独上。例如她在德国不停的给家打电话却始终打不对号码;在俄国演出时刻意将大提琴放在阳光下和雪地中,例如她一时激动的说,我并不想做大提琴家,只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我未来两年的演出都已经排满;例如她不停问她的巴伦邦如果我不拉大提琴了,你还会爱我吗。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天才少女,的确承受着有异常人的精神压力。到了最后,她的皮肤硬化症(如果我没记错,过把瘾里方言得的也是这个病吧…)发后,她的苦楚和不甘,即使已经缩成匆匆十几分钟,看来也让我动容。
我从前总以为生有天赋的人是幸福的,如今慢慢长大了,才会想,也许,生为凡人才是一种难能的幸福。中国人常说天妒英才,红颜薄命,情深寿夭,种种说的都是,但凡于常人有异,大多不能长远。多有些美的事物不长久的哲理在里面。
这些个词,用在杜朴蕾身上,无一不吻合。她少年成名,几乎是一夜之间爱戴追随者无数,成为当时企鹅评出的十四个最有成就的大提琴手中间唯一的女性。然而在事业的最高峰处,疾病突发,最终不得不放弃所有演出。她生前最后一场公开演出仍然拉的是她的标志作品,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传说演出完毕无数乐迷在台下失声痛哭,如若我在场,多半也是要哭的。
美丽事物的消逝,总是让人心酸痛惜;也惟其美好,骤然逝去更添了悲剧色彩。
数年之后再看这电影,发现了很多之前完全没有注意过的细节,例如在希拉里被求婚那夜两姐妹在床榻边的对话。希拉里的那段,她记得的是杰基尖刻的对她说,“事实上,你并没有什么特别”;而杰基的那段,她记得的是,希拉里对她说“你不能感受,是因为没有人让你觉得你特别,你离开了大提琴什么都不是”,以及那句“如果你认为做一个平常人比做一个名人容易,你就大错特错了”。电影无比细腻,希拉里说的这些伤人的话,在属于她自己的片断里并没有出现。如此的细节甚多,两人记忆中的同样一件事,总有些许的区别。
原来我们的记忆也是罗生门,兜来转去,一层一层淘掉的,是我们对别人的伤害,深深印记下来的,从来只有别人给我们的伤害。
我并且惊奇的发现,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幼年的两姐妹在海滩上奔跑着背诗的一幕,在我记忆中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数年来我记得的居然只有希拉里的幸福生活。
一边看,一边不住感叹。这次看来,杰基的片断给我的触动要比从前深得多,她无与伦比的天赋仿佛一把双刃剑,虽然给了她万众仰慕的名声,也同时给了她彷徨无依。贯穿全片的音乐就是她的标志作品,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影片用的是她后来跟费城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她的琴声苍凉忧郁婉转,甚至可以说颇有鬼气;跟故事里她无助无依毫无安全感的心态吻合得天衣无缝。
故事的最末,杰基去世的前夕,希拉里在夜里猛然感应到,冒着暴风雨赶到伦敦。斯时的杰基已经濒危,完全失去知觉,巴伦邦努力数日甚至不能让她进食。希拉里怀抱着她,深情的说起自己每每记起杰基,都会想起那个沙滩上的傍晚,金光万丈,两人无忧无虑的拥抱着游玩。希拉里抱着杰基说,母亲说,我们对每个人都只有一幅影像,她的关于你的影像是那个打破鼓的模样,而我,我,我记忆中的你的影像,永远是沙滩上跟我玩儿的那个小女孩。杰基终于在希拉里的怀中安静下来,随后逝去,伊人彼时方才四十二岁。
影片终结在片头的一幕,沙滩上,两个女孩子欢乐的奔跑,无忧的拥抱。只是这次,儿童幼稚的话外音换成了成年的希拉里和杰基:

When I was but thirteen or so  
  I went into a golden land,  
Chimborazo, Cotopaxi  
  Took me by the hand.
……

over the Orinoco
across the blazing Kalahari desert
through the untamed grassland of the veldt
over the steppes
and home

那是所有的最初,她们都还是儿童,希拉里没有成婚,杰基没有成名,她们俩,只是一对儿相亲相爱的姐妹花儿。
我看到此处不能不动容,这么长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个姐姐对妹妹的怀念,所以没有笔墨放在妹妹的成功上。姐姐心里永远怀念的,不是后来那个人人拥戴的大提琴手,而是这个,在海滩上,跟她拥抱的小女孩。
成年后的杰基怀念这个过去吗,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回答。
成长总是突如其来,鲜花,掌声,琴,爱情,男人,所有的这一切把两姐妹远远的分离;谁也回不到过去,沙滩上那一对姐妹,对杰基也罢,对希拉里也罢,只能是午夜梦回的一场怔忡罢了。
美好的岁月也罢,美好的音乐也罢,美好的人也罢。所有一切,让我们珍藏的,怀念的,永恒不忘的,依依不舍的,大都匆匆,
太匆匆。

E

2005年4月22日

那些我看过的书

昨天跟Arlene煲电话粥的时候,说起少年时代看的书。一边说一边笑,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少年的自己捧着战争与和平看的情形,一头雾水,一片混沌,被那些个长长的俄国名字折磨得不轻,可还要咬牙看下去。
奇怪,为什么呢。
一边说一边以为自己早把那些东西丢到爪哇国,可是说着说着,突然想起罗亭。我以为我全忘了,可是仍然对罗亭说的那句“对一个高尚的人来说,爱情就像榭树(这个树的名字在我看过的各个译本里都不相同)的树皮,在新的树皮长出来之前,老树皮是不会脱落的”记忆犹新。
而我那时不过十一二岁。
还有当然就是《简爱》,我不幸长得不美,那个时候看简爱简直觉得字字句句都是心声。那句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想必我们大多数人都心有戚戚吧。还有舞会中间简跑出去蹲下来系鞋带,一站起来却看见罗切斯特站在她面前。
少年的我把这一幕温习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现在我看了无数港台言情成篇累牍的旧爱重逢一见钟情,没有一幕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比得上彼时简站起来的那一瞬。
到了高中才看到简爱的电影,那个片子出自上海译制片厂的黄金时代,邱岳峰和李梓,把我心中的这两个人,分毫不差的再现出来。
再有就是更早的时候看的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当然还有我们人人都迷恋过的福尔摩斯。
看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还在小学,没什么作业,中午不睡觉,一天一天猫着看。看到福尔摩斯的逝去觉得天地灰暗日月无光。最要命的是当时借来的书正好缺失银色马那一本,我明明看到前一本福尔摩斯掉下山崖,丢了一本他又回来,百爪挠心。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银色马,几乎是饿虎扑羊式的抢回家。
看到华生看到那个弯腰驼背的老头儿去掉化装站起来,他昏过去,而我,我握紧拳头几乎要仰天长啸,或者出去小跑几圈。
人生极乐,莫过于此。
我爱的人,在鬼门关走一趟,在我以为我永远失去他以后,神奇的回到我身边。
还是那句话,爱,与死,艺术的一切根源就在于此。
还有一直被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
第一本是我心中永远的射雕。第一次看射雕也在小学,先从电视剧开始。当时电视台还在放霍元甲,我爸为了看射雕几乎跟我打了一架。当然他赢了,但我也没有输。从此我知道那个有着兔牙的小乞丐原来是美貌无双精灵古怪的蓉儿,那个大漠射雕的少年最后没有跟他的华铮公主在一起,还有那么些那么些好玩的人,还有那么那么多动荡的江湖。
江湖,那是我跟它的朦胧初会,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这个江湖,还要寄托我无数少女情怀英雄气概。
然后海外星云出了一本射雕的合订本,是现在的A4纸大小,上下两本。同学借给我的时候已经极度破旧,我简直爱不释手,看啊看,翻啊翻。最后我无赖脾气发作,硬是从他手里买了过来。
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武侠,可惜如今已经下落不明。不过想想纵然仍然在手,只怕也已经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然后某一次年级里开例会,同桌的男生带来家里的另一本金庸。上面年级组长在进行德育教育,我在下面看冰火岛上的谢逊,殷素素和张翠山。
那个会开得短,也幸好会开得短——我没有看到殷素素含恨自杀就打住了。一直到数年以后我终于找到全套的倚天屠龙记——到底不是到处可以下载小说的信息时代啊——,我才知道原来这俩根本不是故事的主角。
那时候看小说好像并不在乎情节,即使是倚天屠龙记就这样被半空悬住,我也没有哭天抢地的求那个男生让我把书带回家。
没了就没了,居然也没挂心,现在想想仍然觉得是一谜题。
红楼梦大约就是我彼时看书不看情节的典型。小学时代哪里能懂什么风化雪月良辰美景似水流年,只记得满纸对仗工整的诗词,猩猩红的大麾,林妹妹的眼眉。
当时非要趁父母睡午觉的时候偷偷摸摸的看,完全是因为爸爸屡屡强调的那句“少不看红楼”。哀哀,如今想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点儿也不错。

电影对对看

最近无聊,跑图书馆借了些老电影,加上不久前看的七七八八,居然发现有些电影可以一对儿一对儿的看。

之天下无贼和杀死比尔

当时看完杀死比尔,整一感觉就是,这女人要做妈妈了,真正是性情大变,杀手不做非要从良,最诡异的是最后一个任务里,来跟乌玛对拼的女人居然看了检查报告还说声恭喜才走。想想如果当时来的是个男人,只怕百分之一万的要把乌玛赶尽杀绝,管你是不是怀孕是不是有意从良,在不相干的男人眼里,这理由再乌龙不过。
然后周末看最新拿到的天下无贼,开头那段宝马上青藏风光无限好,还来个小野丽莎的La Vie en Rose,无限旖旎。我看到刘若英在后座做恶心状,顿时猜到伊肯定是怀孕了,果然如此。然后她怀孕了也要从良,为孩子积德,她这么跟刘德华说。然后俩人费尽心力保护傻根的6万块钱,要我说这也不通得很,以这两人多年的程度,6万根本小意思,到时候到了取出来给傻根不就完了。以傻根的单纯程度,编个小谎话瞒天过海根本不成问题。当然这是题外话。
说来说去这两个片子不管是什么类型,导演是否享誉国际,女主角是否艳惊四座,总之一句话,要做妈妈了,就要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居然如此相通,不免一笑。

之The Aviator 和赫本传记

不知道The Aviator中文翻做什么,想去看The Aviator由来已久,这个片子一上市就有NBC早间节目评论,还有几个片中剪辑,Cate演的赫本从剪辑部分来看轮廓和发型都颇为神似。至于霍华德休斯,看之前只知道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早前看过德盖博传记里提到过他,说是风流一时无双,当时无数的女影星都跟他多多少少沾了点儿关系。
看了以后对莱奥纳多很是刮目相看了一把,结尾部分的30秒,这个孩子的演技堪称炉火纯青,完全靠面部表情终结了这出戏。不过这是题外话,要说的是赫本。
凯特布兰切特,先说我确实热爱她,但是她演出来的这个赫本,很让我不舒服,简单一点儿说过份做作,太刻意的要做出那种潇洒劲儿,还有捏粗了的嗓子,甚至那种把手插在裤袋儿里的感觉,都不对劲。影片里大篇幅的演了赫本和霍华德休斯之间的感情,甚至还来了一段赫本如何对霍华德休斯在外面花花的愤怒——我当时觉得这太不像她了。
正好从图书馆借了赫本的自述传记影片版来看,先开始当然先是小时候的生活,然后演话剧,演戏,第一任丈夫,等等。霍华德休斯也有出场,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We are very good friends. And no, I never wanted to marry him。然后就是在说到费城故事的时候,提到霍华德帮她买下的版权,说的时候还特地解释了一下,她说,有人说他是因为爱慕我所以才买下来的,但我想那是因为他是个好商人。
嗯,俺的个人的感觉是,嗯,霍华德对赫本肯定是颇有感情的,根据赫本说起她前夫的态度看,她不见得会回避说到自己的感情,所以多半她对霍华德没有特别心仪。
题外话是,赫本对斯宾塞真是一往情深阿,片子里还专门有一段她到了LA的片场门口,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深情的回忆当时的情景;还有说她数十年来每天坐在斯宾塞和她的家移过来的鸟儿下面,还有手里总拿着她给斯宾塞做的铜头像,让我不禁长叹。

之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和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

这两部片子都好到不可多得,值得一看再看  。两个片子都是关于两个至为有天分的人几经波折终于成功的故事。看的时候在想,这两个人,仿佛都是最最不可能有这样天分的人。
Will跟她的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她问他,你看有机化学做什么,他说看着好玩儿。伊满面不能置信,几乎是叫喊着说,没人学那个来玩儿,你怎么能,你怎么会那么简单就掌握。我当时一边看也是一边要昏倒,怎么能,他居然就行,一个打扫卫生的年轻人,可以蔑视哈佛MIT的一群群牛人。当然这个故事不仅关于天才,更多的是关于这个天才躁动的内心。
相比之下,Billy的故事更加纯粹,对于这个故事而言,关于天分的着笔少,更多的是他的热情,他对舞蹈本身的热情。这样一个出生在煤矿世家的男孩子,偏偏对舞蹈情有独钟,他到皇家芭蕾舞学校面试的时候,他说跳起来如何忘掉自己忘掉一切,还真是让人感动。
看这两个片子就不可避免的要想到关于天分和后天努力。小的时候我们总被教育说勤能补拙,后来发现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儿。有天分的人轻轻巧巧的就得到一切,笨的人每天挥汗如雨日写夜写,却仍然一头雾水。
就像我看到Will拿张餐巾纸就涂涂画画出她女朋友辛苦要做的作业,还有他顺手撕掉那位堪称泰斗的教授辛辛苦苦都算不出的解答,还有成年以后的比利最后在空中伸展的一跳,我目驰神迷的看,赞叹着想,幸好,幸好有他们这样的人。

之Serendipity和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

Serendipity这个电影,估计看过的人不多,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轻喜剧,连名字都取得如此出尘,我去查了查字典,韦伯是这么解释的:the faculty or phenomenon of finding valuable or agreeable things not sought for,中文有的解释做,易于偶然发现珍宝的运气。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某一年Christmas的时候,一男Jonathan(John Cusack)一女Sara(Kate Beckinsale)因为要买同一副手套认识了,两人互相很有好感非常默契,一起喝了咖啡,玩了溜冰,Jonathan要问Sara的电话,Sara此时小女人的浪漫因子发作,非要说要听上天的旨意,于是乎让Jonathan把自己的电话写在一张5刀钞票上,然后迅速花掉了它,说是如果这5刀钞票最终回到自己手里,自己就会给他电话;Jonathan大乎不公,要求Sara给他电话,Sara继续发挥浪漫因子,把自己的号码写在手上的一本书上,然后说自己明天就会去旧书店卖掉这书,如果Jonathan买到此书,就可以打电话给她——当然,她不告诉他她会在哪里卖掉,能不能找到,全凭运气,所谓Serendipity也。
同志们啊,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恨恨,你说,你们俩人能见面,这还不叫旨意,玩儿什么呀这是。
然后Jonathan当然不能放弃,继续要求再来一次神的旨意。这次Sara拉着她去了一个hotel(好像是什么什么penhouse),两人进两个不同的电梯,按感觉随便按一个楼层,如果在同一个楼层见面了,就叫有缘,就交往。
我看到这里简直已经忍无可忍了,恨不得冲上去拍那女人的脑袋。当然俩人按的是同样的楼层:23,但是Sara一路直奔23,Jonathan的电梯一路被人截停,等他到了23,Sara刚刚离开——电影里老有这种擦身而过,看起来格外让人惋惜。
然后俩人就这么错过了,这故事,才正式开始呢。一晃就晃过去n年,Sara没收到那张5刀钞票,Jonathan也没找到那本书。——废话,纽约那么大,能找到才叫怪事儿。
Jonathan要结婚了,新娘是谁,嘿嘿,新娘啊,是在Sex and the City里面扮Big老婆的那人;而Sara也有了很爱她的男友,是谁,嘿嘿,是在Sex and the City里面扮Adiam的那个。这两演员认真倒霉,怎么老跑不能跟爱人携手的龙套。
总之,两人仍然还挂着那张钞票那本书,然后生活中开始出现种种hint他们应该继续找下去。Sara从三藩飞回纽约,Jonathan几经波折找到Sara在三藩的地址又飞过去。当然,他们中间有无数次的错过,在机场,在小饭馆,在这儿那儿。最后两人都决定放弃不找了,Jonathan决定按原定计划结婚,Sara决定好好飞回三藩。就在这个时候,Serendipity终于来了,Jonathan未婚妻送给他的结婚礼物,居然就是当年Sara卖出的那本书;而Sara在飞机上买耳机,终于看到那张她拿错的她朋友钱包里的写着号码的5刀。
结果当然皆大欢喜,两人在中央公园的滑冰场,多年以前他们曾经一起滑冰的地方,终于见面了。
这个结尾让我想起什么,哎呀呀,我想起好几年前看的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当然想起那电影的另一个原因,看Serendipity的时候,我正在西雅图的W Hotel里。
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我浪漫细胞不够呢,还是我先天不喜欢汤姆汉克斯,西雅图夜未眠我一直看不出喜欢劲儿来。全片看完,最同情那个莫名其妙就阵亡了的比尔普尔曼。就因为一个字儿,magic,这人所有的关心,爱护,体贴,通通不算,他就是得出局。
我饶是看言情小说不少,但是对这种甫一见面就电光石火的感情,甚至还没见面就倾心,还有就是因为各种各样莫名其妙鬼神原因立时觉得身边这人是错误的感情,有些存疑。
也不知道是幸或不幸。

之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和芝加哥(Chicago)

单就音乐来说,我更喜欢歌剧魅影,办公室里这两张CD翻来覆去的唱,毫不夸张的说,我对这个剧的音乐堪称滚瓜烂熟。
老早在Kennedy-Center的月报上看到这个电影的消息就打定主意一定要看。看了以后,音影相对,总算把音乐里拍卖人啪的一声槌响跟画面对起来,也总算亲见吊灯落下的震撼。可是,走出影院的时候,老觉得有点儿不满足,琢磨来琢磨去,也不知道哪里不满足,不,不是唱段的问题,歌者固然重要,可是在电影院里看来,歌者非歌这一说,并不那么致命。
后来回来又把CD听了好多遍,听的时候想起电影,仍然隐约的觉得不满足。这个不满足一直到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芝加哥的DVD,才浮出水面。
手法,是手法,是关于屏幕,画面,故事,和音乐的表现手法,是屏幕再现上的缺陷,是匠心的缺乏,是华丽画面下的一点点浅薄。
我在看到电影芝加哥之前,从来没有听过芝加哥的全剧,甚至我看了芝加哥之后,借来全剧的CD来听,也不能倾心的喜欢上这个音乐。但是芝加哥这个电影,一直排在我至爱的行列里。每每看到,不住激动。
芝加哥大量借用了音乐剧本身的舞台效果,故事和舞台,生活和戏剧,日光和灯光,天衣无缝的剪接在一起。无论创意,效果,画面,都堪称一绝。
一直对那个对着话筒的年轻黑人印象深刻,尤其喜欢一个2秒的片断,他低低的说,Good night, folks,眼珠一转,四下寂静。夜未央,人不眠,故事,将完未完。
是的,你可以说歌剧魅影跟芝加哥相比,本身是一个缺乏人物性格冲突和戏剧性的故事,但是我始终觉得它可以更好,如果镜头不是一直如此平淡的跟着人物走,如果除了复原华丽的服装和舞台它能有更好的侧重,如果剪接和效果更有创意……
无论如何,被人评做,It’s a wonderful musical, EVEN IF it’s on screen,未免有点儿辜负了这个音乐和故事。

之谜中谜(Charade)和偷天陷阱(Entrapment)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谜中谜这个片子,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它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小孩。印象最深的是开头奥黛丽赫本侄儿的水枪:当时的画面非常有枪战片效果,一只戴着黑手套的手,拿着枪,切入画面,很明显的瞄准着正在吃早餐的奥黛丽。这一段镜头在片始,一下子就把我幼小的心绷紧了,如此后来喷出的一股水就相当的有效果。还有就是最后切出的无数个加里戈兰特和奥黛丽的小画面,每一个画面里,他有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身份。
年初在图书馆里看到它,如获至宝,赶紧带回家来细细看。十数年后再看,首先是觉得,咦,原来赫本拍这个片子的时候还算年轻,怎么当年我觉得她已经是个中年妇女了,可见光阴催人老,不同的时间参照物变了我的标准也变了;再有就是注意到些从前绝不可能注意的地方:例如奥黛丽的全套旅行箱都是路易威登的——这点让我想起喜宝里的勖聪慧——,还有从头到尾,她的服装不停的换,帽子外套都是典型的赫本风格,瘦瘦的直款,到今天看来仍然觉得优雅非常不落后时代。这当然又是题外的废话……
这个贵妇人从一开始知道丈夫去世就步步被动,公寓被收了,身边突然冒出一批人,人人都窥视着那笔钱。而加里戈兰特的身份堪疑,他的名字和身份变了又变,奥黛丽赫本居然一直都对他十分信任。至少她从来没有对他怒吼过,“滚啊你这个骗子,快点儿离开我的生活”,仿佛她直觉她不会害她似的。小时候看不觉得,如今看起来很佩服奥黛丽赫本的胆量,加里戈兰特一骗再骗,她居然一信再信,绝对无知无畏的贵妇人风范。饶是一早知道结局,看的过程中还是不住的替她捏把汗,这女子忒也大胆,身边虎狼成群,她无知无觉还一心天真的浪漫念头。
一路有惊无险的看完,最后皆大欢喜:原来他是好人,他只是帮助她顺利把钱交出去,这计中计,骗中骗,谜中谜,只是两人爱情的曲折,故事的迂回。
松了一口气,然后猛地想起好几年前看的偷天陷阱,那两人,也分工合作着瞄准一笔钱;那两人,也互不相知,各为其主;再有,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一样不明所以的爱得一塌糊涂。
饶是两人都美丽得让人窒息——虽然桃红李白各有不同,甚至虽然两人身份天差地别,一个是懵懵懂懂的无知的新晋贵寡妇,一个是无所不能勇敢无畏的女神偷,碰上个相匹配的男子,两人都飞蛾扑火一般的盲目;而那俩男人,倾心是倾心的,也没见谁误了自己的正事儿,偏了初来的方向。
到底是这个社会认为女子生来该是爱情的俘虏,还是女人真是天生就是爱情的俘虏。
再一句题外话是,彼时我是在北大的大录像厅里看的,凯瑟琳泽塔琼斯那一段模拟的穿越红外线网,引起无数抽气声,我毫不夸张的说,我斯时年纪虽小,也看得口干舌燥。如今想来,那实在是一段穿着衣服的stripping。 

之纯真年代(The Innocent Age)和鸽之翼(Wings of the Dove)

如果不是豪情提起纯真年代,我是要把鸽之翼跟乱世佳人对在一起看的。说到底,善良的米莉更像媚兰,单纯的百合花一样的美好,然后早早逝去。而凯蒂也有着某种程度的郝思嘉风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是我还是选了纯真年代,这同样是个两个女人爱着同一个男人的故事。而郝思嘉,我实在要说,阿希礼不是她爱的,她只是盲目。
鸽之翼这电影,我又是在西雅图看的,居然不能一次看完,中间停掉了,过了一个晚上才又继续。
电影里每每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的时候,出彩的永远是那两个女人;而那个男人, 总让我疑问的想,他到底有什么好,值得这两个人心力交瘁。
如果人物可以一对儿一对儿的看,莫顿毫无疑问的对着纽兰,温婉的米莉也许该对着宜家宜室的梅;居人篱下的凯蒂或者该对着不羁的爱伦。
可是且慢,我突然想起纽兰和梅的一幕。他要去说出他对爱伦的感情,他要离开这个他不再爱或者从未真正爱过的女人,梅温柔的说,我怀孕了,你就要做爸爸了,我们不能旅行。还有海边的那一幕,爱伦站着看远处的帆影,纽兰对自己说,如果,如果她转过头来……然而她纹风不动,帆船过处,残阳如血。
在这里面,放弃了明白了的是爱伦,而梅,温柔的梅,用一个不动声色的句子,斩断了爱伦和纽兰的可能。
鸽之翼的最后一幕里凯蒂缓慢得脱得精光,莫顿却说,米莉,她永远在我们中间。
这一场战争——虽然米莉根本就不希望有这场战争——最后还是米莉赢了,在她永远的不在以后。
而纽兰呢,片尾他对儿子说,你的母亲,她是个伟大的女人;我却老在想,这么些年,爱伦一定是一直在他们中间;而对于爱伦和纽兰,梅何尝不是一直在他们中间。
三个人的爱情,大家都输了;大家也都赢了。谁也没有得到好去,善良的,用心计的,夹在中间的。
鸽之翼的原作者是Henry James(男),纯真年代的原作者系Edith Wharton(女)。男性笔下这两个女性的凌厉和善良界限分明;女性笔下这两个女性温柔下的心机与不羁里的宽容水乳交融;甚至两个男人堕入情网的方式,对比着看看,很有意思。
比较一致的是,从始至终,这两个男人仿佛都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只到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都已经太晚,才来一声叹息。
两本书在线上都能看到:

鸽之翼
http://www2.newpaltz.edu/~hathaway/wings1.html

纯真年代
http://www.bartleby.com/1005/

之萨布丽娜和萨布丽娜(Sabrina)

经典重拍属于好莱坞最爱干的事儿之一,萨布丽娜就是其中一例。奥黛丽赫本,亨利鲍德嘉,威廉荷顿的1954年版萨布丽娜,在1995年被重新搬上银屏。黑白变了彩色,赫本变了朱丽亚奥蒙德,鲍德嘉变了哈里森福特,荷顿变了格雷戈金尼尔。四十年后再度重来,影像布景都比之前华丽很多。1954年看着稍显窘迫的庄园,到了1995年堪称金碧辉煌美仑美奂;1954年在厨艺学校匆匆一笔而过的巴黎,到了1995年已经是巴黎街景和摄影实习,还附带了一个巴黎的爱慕者。
但故事的骨架并没有变,仍然是相貌平平的司机女儿爱上主人家风流的弟弟,被父亲远送巴黎回来以后艳惊四座,终于得到自己从小爱慕的富家少爷的注视,少爷的哥哥却要阻挠,设计让她爱上自己,然后戳破泡沫把她送回巴黎。女孩子伤心离去以后,铁石心肠的哥哥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她,跟着一向不务正业的弟弟突然振作,接手哥哥的企业,把哥哥送走跟女孩子在巴黎大团圆。修改版的纽约长岛派灰姑娘。
1995年版的萨布丽娜不甚成功,朱丽亚奥蒙德还因此屡倍指责重拍经典自不量力。我看来是很惋惜的。我看1995年版在先,数年之后才借了图书馆的1954年版再看。一定要两者选一的话,我倒是要说,1995年的萨布丽娜是要胜过1954年的。其一,赫本对于这个角色来说实在过分美丽出尘,巴黎之前和巴黎之后相较,并没有明显的一处优于另一处,很缺乏说服力——演员毕竟还是多少受了自己先天外貌的限制,赫本容貌高贵清丽不免大大限制了她的戏路,而朱丽亚奥蒙德前后对比非常鲜明,之前头发蓬乱戴着大眼镜,真正是相貌平平,巴黎之后的干练优雅因此更加出色;其二,1954年版布景道具都要落后一些,不说别的,单说二少爷用来跟人秘密起舞的花园,就逊色很多;其三,1954年的萨布丽娜在我看来过于单薄,全片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赫本那个打蛋的细节,除此之外能数出来的妙处寥寥,1995年版的适应时代,给了萨布丽娜一个摄影家的头衔,让她跟大少爷出去拍照然后暗生情愫,至少在情节上来说进展稍稍缓慢而合理一些——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有先天的硬伤,细节上的修补毕竟无力回天。
两个版本的男演员,相较之下区别不大,鲍德嘉和哈里森福特一样是石头脸,来演这里面的大少确实蛮吻合;二少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善良天真的花花公子做派,俩都不差。
于是就想,为什么1995年版得远不受欢迎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奥蒙德毕竟不是赫本,可是这个角色并不为赫本定做,绝对不需要她的公主气质。
比较一下1954年和1995年;两个时代的女子也好,男子也好,观点想法的区别只怕用天渊来形容都不足以说明其巨大。早四十年,灰姑娘的故事是经典梦想,贫女一夜之间嫁入豪门做阔奶奶,再加上我从小默默爱恋的人终于对我大献殷勤,我却爱上另一个铁石心肠据说没有女人能够打动的人,也把他的心敲开一个门。简直是求仁得仁天上掉金币的浪漫纱衣版,多么美妙多么好。四十年后的今天呢,谁还想做灰姑娘?lz我自己挣钱买花戴,初恋情人浪子回头不回,与我何干。我还不见得待见他连篇累牍的历史呢 
或者也是另一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上一次由Elysees于2005-3-11 周五, 下午4:28修改,总共修改了15次

理评寻找永不岛

理评寻找永不岛

以上是抒情部分,现在来说说感想。
电影本身非常触动人,手法却相当的镇定冷静。在最后的一幕,西维亚死了以后,有一段彼得和占姆士的对话,关于西维亚的。一般的电影这个时候台词一定极尽煽情,让占姆士说个什么,她永远会看着我们之类的话。但是很意外,他完全没有,他平静的跟彼得说了现实。甚至我认为该出现的——或者说一般常用手法的,西维亚在花园中幸福的一笑的镜头结尾都没有,两人坐在椅子上,占姆士的伞在旁边放着,然后就这样结束了。
尾声部分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仿佛一种收线,在前面美轮美奂的梦想世界之后,把一切归入平静,现实。因为这个收尾,电影更多的显得无奈而不是梦幻。他可以在想象中的世界里永不成长,然生活中他却不能留住他爱的人。彼得在故事里永远不老会飞翔会战斗,生活中他却是个失去父亲一夜成长失去梦想的男孩子。电影里Sir James Matthew Barrie说,他不应该那么快长大,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毕竟还是长大了,而且永远不能回头。
一个故事,悲观者看看出眼泪;乐观者看看出欢笑;甚至不同的心境看,效果也完全不同。这个故事现实和幻想世界的交叉出现,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你可以说无论他梦想如何飞翔,他都有一个不能挣脱的肉身;也可以说无论他生活多么琐碎烦恼,他还有一个瑰丽的梦幻世界。在乎观者的心态,而不仅仅是故事。
他的妻子的角色其实非常善良也非常爱他,从某一个角度说,她未尝不是个可怜的人物。一个象孩子的男人,故事里看来动人,生活中真正碰上有点儿够受。观者当然可以说Sir James Matthew Barrie和他的妻子诸般不合,可至少电影看来俩人确实没有沟通。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一直逃避正面面对他的婚姻问题。如此一想我就一震,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满脑袋浪漫幻想的人,一联系到真实生活却不可避免的现实起来。
还是绕回来只说电影,凯特温斯莱特的西维亚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头发蓬乱的模样出现,几乎也没有化妆,面貌上来看,真正是一个憔悴的寡居母亲。大约正是因为她面容的黯淡,一笑起来,云开雾散,天真动人。我都要爱上她。她拒绝去医院检查而跟占姆士争吵那一段,心酸无限。她说你不是说只要心里相信就可以了吗——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的。现实无比残酷,你希望的永远得不到,哪怕希望只是渺小的健康相互厮守活着看着孩子长大。
小飞侠的故事我看了无数遍,电影,小说,绘图本,却不知道这个故事后面是这样。也许多少还是有后人的附会,然而想到这个我就难过。这个无忧无虑的故事后面,原来是这样一个泪水涟涟的背景。
镜头一直很冷静,除了西维亚病中那一幕,基本没有特别煽情的场景出现,可是我自己也好,我身边也好,都不时有抽泣。灯光亮时,我四周看看,同来看电影的,大都年纪较长,表面沉稳的多。成年人看这故事里一点一滴,才更被容易被触动。时间过去得太快,无法挽留无法停驻,小飞侠和永不岛,是个童话。
故事里面占姆士说,孩子永远不该上床睡觉,因为他醒来后总是老了一天(A boy should never be sent to bed, because they will always wake a day older)。这句话由他说出来,格外触目惊心。
强尼迪普自是不用说,他演出来的占姆士目光闪闪动人,态度温和,口音,走路的形态都做了相应调整,来适应故事的时代。他确实适合这个角色,虽然外形上并不相近,但他孩子一样的眼睛,从内到外活灵活现的诠释了这个终生相信梦想创造梦想的人。
电影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只露了短短几面的剧院老板,达斯汀霍夫曼。里面有一幕他们在讨论小飞侠公演事宜的,两人并行在街上,走过一个门洞处。镜头仿佛在彼端看着,画面一暗,又一明。
那句经典的,“每一次一个孩子说,我不相信童话,就会有一个小精灵跌落死掉”(”Every time a child says ‘I don’t believe in fairies’ there is a little fairy somewhere that falls down dead.” ),从电影里看来,简直是对着生活中的彼得所说,仿佛是占姆士借着小飞侠的嘴,对着彼得说,孩子,你不要长大,不要不相信童话。
童话的背后,从来不是童话。

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 寻找永不岛

手头有一张Arthur Rubinstein的合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一直放在办公室没有听。然后有一天终于想起来要听了,随便放在CD机里就让它放着,有点儿漫不经心。 
所以曲子出来的时候才格外触动我心。 
这张CD的后半部分,是老拉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爱看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例如时光倒流七十年)的人,大约多多少少都对这套曲子的第十八变奏有点儿印象。忧伤的缠绵,欲语还休的婉转,然后层层递进的诉说和扑面而来的肃穆之后,调子突然又掉下来,心,一下子就哗啦的沉下来。 
不是沉静,不是安宁——老拉毕竟不是贝多芬,他曲子里的悲剧色彩和贝多芬那种让人安静的力量绝不相同——,是不得不放开的无奈和不得已的豁达。 
然后我就开始反复的听,反复的听,不沉迷,不落泪,仿佛事不关己。 
但每一个音符都流过我的皮肤,轻轻割破我四周的空气,不动声色的把我击倒。 
今年冬天的某一个晚上,我突然想去看电影,附近的电影院都没有我想看的片子。跑了很远,到一个看起来颇荒凉的电影院,买了 寻找永不岛 的票。买了票还有两三个小时才到开演,不知道要干什么,于是想起跟香港的老同学打电话。 
他接到电话的时候都还没睡醒,迷迷糊糊的跟我说话,说起这个同学结婚了,那个同学在北京深圳辗转,又一个同学从美国到香港做教职,再有一个同学怀孕了。 
不由自主的想起从前跟他在地学楼的七楼一边聊天一边看着楼下大路上的车流和小小的人。 
时间的痕迹如此清晰,好像成长就发生在一夜之间,顷刻完成。 
后来电影快开场了,挂断电话,走进那个陌生的电影院。 
那个电影院跟我常去的那个比起来,陈旧很多,椅子和空气中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破烂劲儿,不是看出来的,是感觉出来的。 
放映厅里人很少,只有中间的最佳位置三三两两的坐了些人。 
大约是放映厅的问题,电影的效果看起来都很差,总觉得有些老影片的气息,画面上居然偶尔有些斑点,也缺少如今电影大屏幕那种平滑美轮美奂的画面。 
这周遭的一些些的陈旧,从电影的一开始,更加增加了悲伤的气氛。 
悲伤的是影院的那场大雨,他的眼看过去,满座是被无聊的剧情弄得瞌睡的观众; 
悲伤的是年幼就失去了父亲因此不再相信梦幻童话世界的彼得; 
悲伤的是青年就失去丈夫身患疾病仍然挣扎着乐观生活的西维亚; 
悲伤的是他的话剧终于成功了他们两人终于能在一起了却在不久天人两隔; 
…… 

这一切的一切,最悲伤的是,欢喜的梦幻的永不岛外,有一个我们一定要长大一定要衰老一定要面对生离死别和一定要慢慢冷漠慢慢忘却梦想的, 
真实生活。 
就像老拉的狂想曲,无论多少音符层层波涛的风口浪尖缠绵柔情,到最后还是重重的掉下来,伤感的收势。 
是他深入骨髓的悲观主义,他从未痊愈的内心,即使在音乐的世界里,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救赎。 
寻找永不岛 里,有两个世界,一个真实的折磨人的生活,一个他眼里心里想象着的情节和画面。 
两个场景,穿插着出现。 
时而狂风恶浪,时而平静安宁,时而琐碎烦恼。 
他是跟熊起舞的绅士,也是躲在幕布后面沮丧的剧作家;她是风浪中小船上的女子,也是病魔缠身的寡居母亲;他们是会飞的孩子,也是失去了父亲生活窘迫的孩子。 
每一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两个自己。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他和他的妻子走上楼,进了不同的房间。她打开门,里面照例是整齐的家具和干净配套的壁纸;他打开门,里面是鸟语花香的森林。 
而我呢,漆黑的电影院里,我是为了一个眼神一个镜头一句话流泪的孩子,我也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伦敦,在影院里看着台上的小飞侠对着温迪说“你能飞”,在西维亚的花园里看着重病的她一步一步走进迷幻世界…… 
只是,走进影院之前,和灯亮起来之后,我只是个快二十七岁的平凡女子,每天规律的公司公寓两点一线。 
我的生命里,也有另一个的自己。 
童年的时候我的另一个自己已经成长,挥洒自如,颠倒众生; 
成年了我的另一个自己又永远长不大,惟愿天不荒人不老,不离不弃。 
梦想总与现实相背弃,另一个自己,享受的,总是枯燥的我没有的,渴望的,不可及的。 
所以才会叫梦想吧,因为在生命中的此刻,它永远不能实现。 
也许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另一个自己。 
每一个平凡枯燥的日子里,我们或者都想象着另一个世界,在那里面我们会飞,闪闪放光。晴天的日子我们可以在另一个自己眼里看到漫天大雪;乌突的雨地泥水间,另一个自己眼里或者可以映出浩淼蓝天和骄阳….. 
只是,只是我们总要醒来。 
所以在座上泪流满面之后,我仍然在灯亮起的瞬间镇定的站起来,擦干脸,平静的走出影院。 
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电影院的四周一片荒凉,空气冰冷,夜空暗蓝无星。 
我在想,另一个自己,不知道站在什么样的繁荣之间。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宛若天使 ——歌剧魅影

我得说,作为电影,歌剧魅影并算不上成功,全剧最美丽的银幕场景就预告片里那么一点儿,不过数秒长:那个被拍卖的旧吊灯在被掀起的一瞬间,一切都随着逐渐亮起的灯火还原出过去的场景,画面从陈旧模糊的黑白还原成十九世纪末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演出大厅,人声鼎沸,鲜活热闹。可就这一瞬间,说真的也算不上创新,无数的电影用过类似的表现手法,或是灯,或是风,或是一件披风,画面从某一个角度渐渐剥离,显出背后繁华的过往。
结尾部分鬼魅留在Christine墓上的一枝玫瑰,画面一切黑白唯独那缠了黑丝带的玫瑰血一般鲜红,这一幕简直是明目张胆的在抄袭辛德勒的名单。
关于女主角的选角我一直颇有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挑上Sarah Brightman。在我看来,她简直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百老汇的经典选配就是由她担纲,她的高音如玻璃般美丽清澈,且她确有美貌——海藻般长发婴儿般的面容。电影中最闪光的女子我倒觉得是Minie Drive演的那个惹人厌的女高音Carlotta,拿腔做势活灵活现,非常有喜剧效果。不过被提名的不是她,仍然是美丽的女主角Emmy Rossum.
抱怨了那么多,仿佛我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其实不是。实际情况是,我喜欢,我看得非常激动。从那盏吊灯升上天幕的一瞬间,不,从一开始那个拍卖人开始拍卖那个小猴子音乐盒的时候,我就热泪盈眶。每一句台词,每一声鼓点,每一缕音乐都那么熟悉,仿佛从我的心深处响起,我只遗憾,每一个音乐的间歇,我不能起立鼓掌。
我最爱的是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题旋律,鬼魅和Christine两人歌声此起彼伏,超越背景里激越的鼓点,真正如同天籁。电影里鬼魅带着Christine穿过昏暗破败的走道,又撑着船过地下一片水路, 黑的披风,白纱的长裙, 不知道哪里来的风掀起两人的衣服和Christine飘飘的长发——我得说这段可真土啊555,但音乐的美丽掩盖一切,即使是这样仿佛从印第安那琼斯中剪过来的画面,在Christine和鬼魅的歌声里也华丽灿烂起来:烛火飘摇,走道蜿蜒,明暗不清,歌声穿过曲折的走道和昏暗的水面,明亮温暖深情。难怪Christine从不害怕,那样清越美丽的歌声,宛如天使。银幕上Christien几疑是梦境,她带着探寻的目光,跟随着鬼魅, In sleeps he sang to me, in dream he came,而鬼魅,他带着半边面具,身形高大,长披风在狭窄的走道里掀起黑浪,他高亢的声音比火光更明亮, Sing once again with me……
难怪要让灯光昏暗,这世间哪有灯光能盖过他们的歌声!
温柔的片段当然有Christine的那段Think of me。伊一身雪白的大篷裙,站在剧场中唯一的亮处,橙黄的光束下她温婉美丽,蓬松的卷发如同海藻。伴奏只有钢琴,若隐若现的如叮咚泉水;而她的歌声,她的歌声如清风如铃声如抚摸,不,这些都不象,都不够象,她的歌声就是她的歌声,流畅轻柔,

Think of me,
think of me fondly,
when we’ve said
goodbye.
Remember me
once in a while –
please promise me
you’ll try.

画面转过满座沉静的被深深打动的人们,穹顶上的鬼魅,还有包厢里的Raoul,镜头流转得飞快,从明暗分明的全景,到暗黑处的鬼魅,到从明亮的大厅楼梯上飞奔下来的Raoul,甚至还给了那个拒演却还等在门外看笑话的Carlotta一个佯装昏倒的镜头。

这大约是电影和音乐剧的不同,彼时我若是在百老汇里,只怕不能注意这些许细节,只能流着眼泪听Christine的歌,等曲毕用力鼓掌。真的,电影里好几次,我都忍不住要站起来鼓掌,待要动作才恍然醒悟这是电影院。
Christine 和Raoul情意绵绵的一场对唱画面之美堪比系列的油画。两人牵着手飞快的在旋转楼梯上盘旋向上,一推门到了剧院的天台。镜头忽高忽低,雪花旋转着铺天盖地,天幕是深蓝的,大到雕塑小到Christine手中的玫瑰花,无一不细致纷繁。
还有就是片中及尽繁复美丽的服装和大型的舞台场景,穿插着出现,镜头远近不一,时而是混乱的后台女孩子跑进跑出上上下下,时而是一个芭蕾舞者上台前给鞋上防滑粉的鞋的特写,时而是从高到低的剧场俯视,时而是三三两两的舞蹈者交头接耳,时而是舞池里指挥的手忙脚乱。饶是如此混乱,镜头和光影仍然温柔,仿佛是亲吻着这些热闹的场景。镜头后的人,哦,我想他爱德加,他爱这繁华混乱的舞台,他爱歌声里的每一个细节,嘈杂里的缤纷绚丽,昏暗里的寂寞温柔,冷漠里的压抑热情……
而我,我只能沉醉。
散场的时候我在影院里迟迟不走,看着字幕一点一点从黑暗中升起,歌声依然盘旋,意犹未尽。一位老者走过我身边,他跟身边的人说,It’s a wonderful musical, even if it’s on screen.
这是给这部电影最精辟的评价。如果你热爱这个音乐剧,那么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那是你自己默唱过千百遍的旋律,那是你从华丽的音乐中想象过无数遍的面孔,那是你闭着眼睛随着每一次起承转合配过的画面。
音乐,美如天使,永远不会叫你失望。
E

2004年12月27日

两段感情的数个瞬间-电影CLOSER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CLIVE OWEN,再有就是不知道在哪里看到采访JUDE LAW的时候,他说,这电影是根据同名的舞台剧改编的;促成我去看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在地铁上看到EXPRESS PAPER采访NATALIE PORTMAN的时候,她说拍摄这电影促发了她对婚姻的思考。

然后终于下定决心去看了。

果然是舞台剧改编的电影,除了场景和四个演员,影片没有多余的人物,没有特技。有的是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光影的转换,人物的对话和表情特写。

JUDE LAW的作家DANNIEL。
NATALIE的脱衣舞女ALICE。
JULIA ROBERTS的摄影师ANNA。
CLIVE OWEN的皮肤科医生LARRY.

电影一开头,先是歌声,没有伴奏的清晰的男声,很优美的旋律,他唱,SO IT IS JUST LIKE WHAT YOU SAID, …….I CANNOT TAKE MY EYES OFF YOU.

JUDE LAW和NATALIE PORTMAN从人群中相对而行。然后过马路的时候,NATALIE的脸转向左边,车从右边来了,她倒在地上。JUDE从人群中穿出到她的身边。NATALIE睁开眼睛对他说“HELLO, STRANGER!”跟着JUDE送NATALIE去医院,跟着两人同行,路过一个纪念为救他人而牺牲的小型悼念公园。JUDE告诉NATALIE他叫DANNIEL, NATALIE说她叫ALICE。一路上DAN说他是个记者,ALICE告诉DAN她是个从纽约来的脱衣舞女。等到了JUDY的办公室楼下,两人欲分未分,DAN绕回来对ALICE说,下次过马路,要记得车是从右边来的。

这是他们的第一幕,这一段感情的第一个瞬间。ALICE穿着蓝的大衣,一头短短的红发,天使一样甜美的面孔,在灰色的人群像火焰一样出众,晶莹的面孔闪闪发光。她说“HELLO, STRANGER。”

然后两年后DAN成了作家,出了新书,摄影师ANNA为他拍新闻照(顺便眼红的说一句,ANNA的相机全套莱卡啊,妈妈米亚~~~我的眼珠子啊啊啊~~~~)。STUDIO里两人火花四溅,靠近,拥抱,亲吻。然后ALICE来了,彼时她在饭店做招待。她要ANNA给她拍照,说从没有专业摄影师给她拍过照。DAN走了以后她对ANNA说她听到了两人之前在STUDIO里的对话。在窗前她回过头来,完美的脸颊,纵横的泪水。

DAN仿佛爱着ALICE,仿佛被ANNA强烈的吸引。没有进退的困境,我只看到他两头不舍两头不放。他没有告诉他的ALICE,他把书献给了她他说她是他的缪斯。而ANNA,ANNA身着白衬衣肥肥的卡其裤带着简单的男式手表,她是那么的不同。

DAN冒充ANNA在SEX网站上聊天,遇见了LARRY,又把LARRY约在水族馆,ANNA恰巧也在那里。两人对话,出门。外面好像是水边的凭栏,ANNA掏出相机给LARRY拍照,LARRY要拒绝。ANNA说,让我照吧,今天是我生日。LARRY于是在旁边的买气球的人那里买来一束气球,生日快乐,他说。阳光很美,气球是蓝的,空气很明亮。ANNA有一张带着伤痕的笑的脸。

这是这一段感情的第一幕。水族馆里只有大水缸微微的蓝光,两个人的初会在黑暗中只见轮廓和剪影,都是美丽的,棱角分明的。他以为那个在网上说遍各种色情的句子的是她,不料却是她的爱慕者的捉弄。尴尬的初会,他们也是STRANGERS。

然后ANNA的摄影展开展。她喜好在路上给陌生人拍人像,影展就叫STRANGER。四个人头一次共同出现,LARRY在ALICE的照片前看到盛装的ALICE,你真美,他被诱惑着伸出手轻轻一触又收了回来。而DAN,DAN仍然对ANNA不能放手。

然后又过一年,DAN跟ALICE分手,他说我跟ANNA在一起已经一年。跟ANNA结了婚的LARRY从纽约开会回来,他说你打我吧我在纽约召妓了。ANNA说你为什么不瞒着我,LARRY说我怎能对你说谎。她于是说没关系我们分手吧我跟DAN在一起已经一年。ALICE和LARRY,崩溃间他们都问,为什么,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实话。

诚实,是不是最重要是不是最基本是不是我们最渴望。

数月以后LARRY到了某一个脱衣舞酒吧,ALICE披着粉红的假发瞄着粉红的眼睛在那里做脱衣舞女。她说她叫JANE。他把她带到单独的房间,扔下一把一把的钱,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她还是说,我叫JANE。最后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钱扔在ALICE身上,说ALICE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的,我只想听一句实话,告诉我你的名字。幽闭的房间四面都是镜子,ALICE几乎是裸着美丽的身体,一个伸展,她用诱惑的表情说,我叫JANE。

再数月后剧院中DAN等着ANNA,她来迟了,她说因为TRAFFIC。两人错过了开场只能到BAR里去坐着。DAN去厕所的时候,ANNA想起方才跟LARRY会面要求他签离婚书。LARRY说跟我最后做一次,我就原谅你,我就签,我就永远离开你的生活。DAN回来了,DAN问ANNA你跟LARRY做了是吗,ANNA说是因为唯有这样他才签离婚书才会离开我的生活。两人顿起争吵,最后DAN说,为什么你不骗我为什么你让我知道,ANNA说因为我们说过要对彼此说实话。

实话是什么,实话,是什么?究竟是要不彼此伤害,还是要不彼此隐瞒。

大约又是数月,DAN冲进LARRY的诊所,他问LARRY你为什么夺走ANNA,你为什么不给我安静的生活。LARRY说ANNA已经做了她的选择,她不能接受你的幼稚,她最后选择了我,接受事实吧。DAN痛哭流涕,LARRY给了他ALICE的脱衣舞吧的地址。他说去找她吧,她还爱着你你还爱着她。DAN临出门之前LARRY叫住他,他说那一夜我上了ALICE,因为我不是个那么崇高的人我不能原谅你。

然后DAN和ALICE回到一起要去纽约庆祝他们的四周年。他逼着问ALICE她遇见LARRY那一夜做了什么,ALICE说他们什么都没做。DAN愤怒的出了门,又再度回来。他说告诉我实话,我会原谅你,我爱你。ALICE说,是的,那一夜他上了我,我不爱你了,让这一切结束吧。DAN说我会原谅你的,我早就知道,我只是要从你的嘴里听到。ALICE愤怒的问如果你已经知道你为什么要问我你为什么要测试我。

一切已经结束,她的爱没有了,他的信任没有了。

ALICE回到美国,过海关的时候她拿出护照。一个清晰的特写,原来,她真的叫JANE。

LARRY和ANNA的房间里,两人并肩而眠,ANNA给睡过去的LARRY盖上被子,熄了灯,自己也睡去。

DAN又一次到了他和ALICE第一幕是走过的墓园,有一个石碑上清晰的刻着一个为救一个三岁女孩而牺牲的女子的名字,那个人,叫ALICE。

这数个瞬间,火花绽放了又熄灭了,穿插着隐瞒和坦白,原谅和记恨。四个人,两段感情,爱与不爱,信与不信。
不知道在哪里看来的一句话:热切的爱情,却要搭配脆弱的信任。
是不是无论如何的相爱,两人之间永远都不能靠近;是不是心与心之间,人和人永远是陌生人。
如此四年,靠近了远离了靠近了又远离,到了最终,他却连她真正的名字都不知道;如此四年,靠近了远离了又靠近了,他们的同床共枕,是不是就从此情深。

CLOSER。
YOU NEVER GET CLOSER。
YOU ARE ALWAYS STRANGERS。

E
2004年12月5日星期日

情深说话未曾讲-The Forgotten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算不上好电影,无论情节,表演,悬念,甚至气氛营造,都数平平。朱丽安.摩尔扮演的失去孩子的母亲,心痛和执着都不假,可是因为编剧上的硬伤,她的表演终究回天无力。
可是,啊,总有这个可是,也许是我的生物钟开始滴滴答答,总有那么些许细节,看得我潸然泪下。
还是先从故事说起。
故事说的是Telly(朱丽安.摩尔)在14个月前的一场飞机失事中失去了她9岁大的儿子Sam,她念念不能忘,每日抱着从前的相片簿和录像带重温过去的每一刻,去心理医生处寻求辅导。某一天她突然发现,所有Sam的照片,录像带,都不复存在,而她的丈夫,医生,邻居,都一致否认她曾经有过儿子。医生说她是因为小产过度悲伤而产生幻觉,并极力劝她走出幻觉重新生活。她跑去过去Sam的朋友Laurie的父亲Ash(多米尼克.韦斯特Dominic West–这家伙老演花花公子的,在芝加哥里一下子被Renee打死了)处,但Ash也否认自己曾经有女儿,还叫来了警察带走Telly,劝她接受帮助。但Telly前夜在他家里,找到他女儿从前的游戏室,撕开覆盖在上面的墙纸,满屋子是海蓝色墙面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图。警察带走Telly以后,Ash回到这间屋子,从前的记忆闪电般回到他身上,他记起了自己的女儿。他冲下楼去找Telly,刚才被警察带走的Telly这会儿已经被国家安全局(靠,总有他们的事儿~~)的人带走,Ash几番打斗救走Telly,两人开始逃亡。然后就是一阵子增加气氛故弄玄虚,国家安全局的人一贯的无用(老实说,除了X-file,大部分CIA,NSA,都没什么用的样子,总是一下子就要挂掉),连区区两人都抓不到。其间还有增加气氛的汽车猛撞,以及暗示本故事跟外星人有关(靠,也总有他们的事儿)的天空的特写,高空俯视的镜头,以及,最重要的,人突然嗖的一声被冲上天空的镜头。——这个镜头一开始看是有点儿吓人的,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就开始有娱乐效果了。第二次有人被轰上天空的时候,影院里大家就开始哈哈大笑了……啊,跑题了,等我跑回来。关于外星人的暗示做够以后,外星人就开始出现了。此人看上去跟普通人差不多,一张没有表情的脸,被汽车撞到油箱上也不死,子弹打到身上迅速就愈合——准猪这时说了一句,啊,这不是终结者嘛~。总之,这个人是个外星人(!!!)。最后死的死,轰上天空的轰上天空,忘的忘(Telly的丈夫在她失踪数天后,彻底忘记了她),Telly终于跟外星人面对面对决。外星人说,这是个实验(再靠一次,为什么总是实验!!),实验是为了证明看不见摸不着却千丝万缕的连着孩子和父母的亲情,是可以被抹去的。外星人接着说,我们几乎成功了,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自己有过孩子,只有你,只有你没有忘记。然后外星人说,我没有时间了,我必须要让你忘记,不然这个实验就失败了,然后外星人开始大发神力,一整面墙的玻璃碎了,Telly被他掐着脖子,被逼着给他关于Sam的最初的记忆。画面一阵雪白,一个全身带血的婴儿被捧到她的面前。外星人放下她,问她还记不记得她的儿子,Telly忘了。外星人志得意满的往外走。Telly趴在地上,画面突然切到她怀孕时的喜悦,身穿着大花衣服,挺着大肚子坐在阳光里。这或许也是最初,几番闪回,她站起来,她没有忘记她的Sam——在这里,就在这里,我很没用的流下了眼泪——最后是大团圆结局,那个外星人因为实验失败也被轰上了天空(看来天上有更高层的人物在监视),所有的孩子都回来了,所有的记忆也都恢复到了最初,只有Telly记得一切。她跑到playground去找Sam,他正跟Laurie玩儿着,Ash在秋千上看着Laurie,一切仿佛都回到了美好的最初。
故事说完了,且不说它千疮百孔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剧本,还是说说这个母亲。那个没有表情的外星人开始形容亲情的时候,我就动容了。他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联系,很让我们好奇,你们都有,你们都能感觉到,这到底是什么。还有Telly一直执着不能放手的过去,几番受苦仍不能放手。她心里不断重放着最后见到Sam的那一幕,一遍又一遍,从一开始聚焦的Sam的面容,到旁边机身上的字的细节,还有当时就站在机场起飞坪上的那个外星人,这一切一切,最后终于帮她找到Sam。
故事的刚开头小小的细节都昭示着Telly精神上备受困扰——记错自己停车的地方,不清楚自己到底喝没喝咖啡。但她对关于Sam的一切细节却记得清晰得恍若昨日,Sam招手时右眼俏皮的一眨,阳光在他的金发上闪闪发亮。那时候我想起东邪西毒里的话,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然后我突然就想,也许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fantansy.也许故事应该这样讲,他其实真的失去了她的孩子,然而她终究不能忘却不能承受这样的失去,于是构建了一整个孩子并没有死去而是被外星人带去做实验的情节,跟蜘蛛人之类的故事一样,她获得神力,从不可知的力量里夺回了自己的孩子。不同于蜘蛛人,她的神力,来自于她自己,来自于每一个母亲深植于心的爆发力量。于是我才开始喜欢这个故事,相较于蜘蛛人猫女,那种平凡人无所不能的幻想故事,这个故事里母亲的不舍不弃,有着令人感动的真实。
还记得前年还是去年看师太当时新写的《这样的爱拖一天是错一天》(顺便腹诽一下,上帝啊,这本书写得那叫一个差,不要说坛子里的高手们,只怕我鼓捣鼓捣也能写出本差不多的来,咔咔),然而里面却有个小小细节,我过目久久不能忘。那是之珊中枪后,她的母亲连夜飞来看她。
……之珩说:「只要之珊无恙,还计较甚么。」
「真是,」谈女士说:「叫我爬过大西洋去挡这两枪我也愿意。」
 …..

记得我当时看到这里,眼泪哗啦的就下来了。我相信这样的感情不假,我相信任何情况下,我的母亲也会说同样的话。像爱猫在她的贴子里说的,年纪渐长,才发现最爱你的人是谁。少年时代我也一样叛逆偏激,跟我妈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在日记里偷偷怀疑我不是她的亲生女儿。我妈那时候常说,等你自己有了孩子,你就能理解我了。我那时候还不相信,砰的一声砸上门出去了。
还有最近一次跟公司里一个意大利人聊天,那天比较沮丧,大发宏论的说”I do not blieve in those I LOVE YOU FOREVER shits, they said it in front of your face and forgot you the minute you two broke up.”
那意大利人哈哈大笑,然后我接着说,”I guess the only one who will actually love me forever are just my parents….”说着伤感起来。
他也笑,靠着墙伸开腿坐下来,说,”Yes it is true. I will do anything for my daughter and I believe my wife does the same thing.”
我犹自挣扎着开玩笑说,“See, you wont say you would do anything for your wife but you willl do anything for your daughter.”
他想了想,说,”Well, I may do anything for my wife, in the event that it is not against my daughter. Say, for instance, if they both fall and I can only rescue one, I will save my daughter. ”
当时真正是五雷轰顶,那么熟悉的问题,在这样的场景下出现,有着那么不一样的又那么坚定的答案,我必须咬紧牙关才能不哭出来。
跟电影里那个外星人问的一样,亲情,这到底是什么,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物理的载体,却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重要。
还是绕回这个电影上面来吧,我的观点来看,这个电影,除了母爱这部分着实动人,其他的确实乏善可陈。导演的本意估计是要当作恐怖片来拍的,无论镜头,用光,都有一种诡异的灰暗的效果。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觉得有点儿可怕的,但过了没半个小时就进入审美疲劳,怎么晃来晃去,怎么拼命暗示的高空特景,都激不起可怕的情绪了。
影片里Telly的女邻居2次有大约不到5分钟的镜头,一次在开场跟Telly打招呼,另一次是Telly飞奔过去找她求证Sam曾经存在过,而她当然忘记了。这个女邻居很是折磨了我一把,我从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感到无比的熟悉,我于是拼命的想,在电影里小半部分不怎么惊心动魄的时候都分了小半边脑子在想这个女人究竟是谁。直觉告诉我她是Friends里面的,可我怎么也对不上人,终于,在影片结束后,跟准猪走出电影院走到夜空下,我醍醐灌顶,想起来了,原来她是Carol的爱人Susan。
琢磨出电影里的熟面孔一般是我看电影的最后一步,随着Susan的名字浮上水面,我总算正式看完了这部电影。
E
2004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