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电影《她比烟花寂寞》

重看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常常能让自己吃一惊。原来岁月的磨洗后,记忆中的一切早已不复原样,我以为该如此,往往并不如此;而各式各样的细节竟然在一个又一个转瞬跳将出来,嘲笑着我自以为是的记忆力。
昨夜重看《她比烟花寂寞》,便是这样一重经历。
这个片子我大约在五六年前就看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杰奎琳杜朴蕾,只纯粹当一个故事看的。看的时候对姐姐希拉里的印象要更深,总记得她和她后来的丈夫的初会,她抱着长笛急匆匆上楼,她未来的丈夫问能不能订她参加一场演奏;而对杰基的印象一直不甚清晰,只觉得这小女孩自私任性贪婪。
据说这个电影公映以后,帕尔曼祖克曼等人还曾经公开联合发表过声明,声称这个电影并不属实,电影里的杰奎琳杜朴蕾跟真实生活中的她毫无共通之处。其实电影也罢,传记也好,有几个真正能真实的再现从前,就当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看了,也并没有什么。这个电影原名叫做希拉里和杰基(Hillary and Jackie),显见说的是作为希拉里妹妹的杰基,而不是盛名远播无数追随者的杰奎琳杜朴蕾(Jacqueline du Pré)。——大抵我到底是没有切肤之痛,所以才能不关痛痒的说出这些话来。
故事的结构和讲述手法都非常完美,从两姐妹儿童时代在海滩上玩耍开始,又回到那里结束。比较精致的地方在于中间的数年,故事分成两个部分讲述,自杰基到意大利某一个公主婚礼那一夜之后,画面一黑,先讲了希拉里这一边的故事。中间数年几番辗转,两姐妹终于因为姐夫的缘故闹翻,杰基寂寥的离开,走到童年的海滩上,遥遥望去,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和希拉里在海滩上玩耍。跟着画面几番闪回,又回到多年前自己跟希拉里在意大利的那个夜晚。屏幕一黑,故事又从那一夜开始,讲述了杰基的数年名声鹊起的经历,中间当然夹带了她跟音乐的纠葛,和她与她的丈夫巴伦邦的些许情事,但主要的笔墨都放在她所受到的困扰和孤独上。例如她在德国不停的给家打电话却始终打不对号码;在俄国演出时刻意将大提琴放在阳光下和雪地中,例如她一时激动的说,我并不想做大提琴家,只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我未来两年的演出都已经排满;例如她不停问她的巴伦邦如果我不拉大提琴了,你还会爱我吗。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天才少女,的确承受着有异常人的精神压力。到了最后,她的皮肤硬化症(如果我没记错,过把瘾里方言得的也是这个病吧…)发后,她的苦楚和不甘,即使已经缩成匆匆十几分钟,看来也让我动容。
我从前总以为生有天赋的人是幸福的,如今慢慢长大了,才会想,也许,生为凡人才是一种难能的幸福。中国人常说天妒英才,红颜薄命,情深寿夭,种种说的都是,但凡于常人有异,大多不能长远。多有些美的事物不长久的哲理在里面。
这些个词,用在杜朴蕾身上,无一不吻合。她少年成名,几乎是一夜之间爱戴追随者无数,成为当时企鹅评出的十四个最有成就的大提琴手中间唯一的女性。然而在事业的最高峰处,疾病突发,最终不得不放弃所有演出。她生前最后一场公开演出仍然拉的是她的标志作品,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传说演出完毕无数乐迷在台下失声痛哭,如若我在场,多半也是要哭的。
美丽事物的消逝,总是让人心酸痛惜;也惟其美好,骤然逝去更添了悲剧色彩。
数年之后再看这电影,发现了很多之前完全没有注意过的细节,例如在希拉里被求婚那夜两姐妹在床榻边的对话。希拉里的那段,她记得的是杰基尖刻的对她说,“事实上,你并没有什么特别”;而杰基的那段,她记得的是,希拉里对她说“你不能感受,是因为没有人让你觉得你特别,你离开了大提琴什么都不是”,以及那句“如果你认为做一个平常人比做一个名人容易,你就大错特错了”。电影无比细腻,希拉里说的这些伤人的话,在属于她自己的片断里并没有出现。如此的细节甚多,两人记忆中的同样一件事,总有些许的区别。
原来我们的记忆也是罗生门,兜来转去,一层一层淘掉的,是我们对别人的伤害,深深印记下来的,从来只有别人给我们的伤害。
我并且惊奇的发现,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幼年的两姐妹在海滩上奔跑着背诗的一幕,在我记忆中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数年来我记得的居然只有希拉里的幸福生活。
一边看,一边不住感叹。这次看来,杰基的片断给我的触动要比从前深得多,她无与伦比的天赋仿佛一把双刃剑,虽然给了她万众仰慕的名声,也同时给了她彷徨无依。贯穿全片的音乐就是她的标志作品,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影片用的是她后来跟费城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她的琴声苍凉忧郁婉转,甚至可以说颇有鬼气;跟故事里她无助无依毫无安全感的心态吻合得天衣无缝。
故事的最末,杰基去世的前夕,希拉里在夜里猛然感应到,冒着暴风雨赶到伦敦。斯时的杰基已经濒危,完全失去知觉,巴伦邦努力数日甚至不能让她进食。希拉里怀抱着她,深情的说起自己每每记起杰基,都会想起那个沙滩上的傍晚,金光万丈,两人无忧无虑的拥抱着游玩。希拉里抱着杰基说,母亲说,我们对每个人都只有一幅影像,她的关于你的影像是那个打破鼓的模样,而我,我,我记忆中的你的影像,永远是沙滩上跟我玩儿的那个小女孩。杰基终于在希拉里的怀中安静下来,随后逝去,伊人彼时方才四十二岁。
影片终结在片头的一幕,沙滩上,两个女孩子欢乐的奔跑,无忧的拥抱。只是这次,儿童幼稚的话外音换成了成年的希拉里和杰基:

When I was but thirteen or so  
  I went into a golden land,  
Chimborazo, Cotopaxi  
  Took me by the hand.
……

over the Orinoco
across the blazing Kalahari desert
through the untamed grassland of the veldt
over the steppes
and home

那是所有的最初,她们都还是儿童,希拉里没有成婚,杰基没有成名,她们俩,只是一对儿相亲相爱的姐妹花儿。
我看到此处不能不动容,这么长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个姐姐对妹妹的怀念,所以没有笔墨放在妹妹的成功上。姐姐心里永远怀念的,不是后来那个人人拥戴的大提琴手,而是这个,在海滩上,跟她拥抱的小女孩。
成年后的杰基怀念这个过去吗,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回答。
成长总是突如其来,鲜花,掌声,琴,爱情,男人,所有的这一切把两姐妹远远的分离;谁也回不到过去,沙滩上那一对姐妹,对杰基也罢,对希拉里也罢,只能是午夜梦回的一场怔忡罢了。
美好的岁月也罢,美好的音乐也罢,美好的人也罢。所有一切,让我们珍藏的,怀念的,永恒不忘的,依依不舍的,大都匆匆,
太匆匆。

E

2005年4月22日

  1. ora 发表于2005-04-22 12:03:49

    这部电影听很多人说起,但至今未看,年纪大了,照理应该是心更加坚硬才对。但还是对事先知道的悲伤不能免疫,就这样一再拖着不去面对。听这个故事,浑身战栗,她们的爱与怨都挣扎得很痛苦,欢乐的时光就是那样,转眼逝去,永不再会!但如我所想,回忆还是留给记忆,改变的只是自己。
    (之前回复不是这些,可能看文章也一样,第一遍的感觉再也不会回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