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周五 的时候,我去看了笑果文化在西雅图的巡演。本地居然是这次北美巡演的第一站,也是非常惊讶。当然,从整个过程来看,这并不是笑果原本的计划。
笑果在2019年末就预告过北美巡演,当时的计划是2020年3月,当时没有西雅图站,但是有温哥华站。我当年看了票,彼时票价在几十到一百多。后来发生什么当然大家都知道了。
三年来每次脱口秀大会李诞都会提到这个北美巡演。去年末解封,我以为至少还要等个半年左右,不料李诞如此有野心,很快就公布了北美巡演的计划。最初公布的巡演城市足有14个之多,加拿大很多城市,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华人聚集大城市有,多伦多甚至安排了两场,相对华人比较少的卡尔加里和蒙特利尔也有。最早公布的阵容,怎么说呢,除了李诞,并不包含声誉最高的那批人,鸟鸟呼兰志胜广智都没有,最被期待的可能就是杨笠了,还不是所有的场都去(西雅图场就没有)。所以我最早的计划是西雅图看一场,然后飞三藩看一场,这样就能看到杨笠了。
票开售以后,票价定价偏高,网上开始骂声一片,各种轮番骂割韭菜,也不知道是不是票卖得不理想,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场次大减,杨笠也不来了。加拿大的场次只保留了温哥华和多伦多,时间也从排名巡演最先的1月挪到2月,砍掉了所有原定美东美中(芝加哥波士顿纽约DC休斯顿)的场次,硅谷的场次也从两场改为仅有圣荷西一场。调整场次以后,把人员也都做了调整,这样基本所有的场次,表演人都一样了。
幸运的是,西雅图的场次不仅保留了,时间也没有变化,依然是周五下午,除了原本含李诞的阵容,又加了杨蒙恩和几个原本在三藩才有的演员。
我在Ticketmaster开票的前几天就上去买票,票价范围是$168-$268,实话说,确实不便宜。我在2018年看Hamilton San Diego巡演,那是当时最热的音乐剧,当时买的二手转卖,三个人连手续费也不过$1400,而当时正式公布的票价大概也不过$100-$300。
闲话不表,我买票的时候发现一楼$268的票剩的位子都很少了,基本都很零散靠后,于是买了二楼DC的位子,是$228那一档,前排也基本没有空位,买到了第三排,显示的也都是零散空位。
然而等我到了现场才发现,我在这一层,最后上座率也不过5-6成,前后左右至少空了20+个位子,都是之前在Ticketmaster上看不到的位子。
原来本地好些票代先把票买了,然后转卖,其中外卖app饭团就有,且还有些优惠折扣,还有些别的票代有优惠送海报之类的。
看来是我事先没有经验了,叹气。
Category Archives: 书林影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笑果西雅图巡演2023)
与他们再度相逢
与他们再度相逢
2001年的夏末,我开始了在美国的生活。先是在纽约上州一个荒得只有几条街的小镇读研究生,靠学校发助教奖学金维持生活,一个月不到一千美元。跟另一个同是北大来的姑娘同住在一个正对T字路口的小破屋子的二层楼,楼梯上的天花板低得贵人每次去找我都要低头才能走过。
房东没有给我们提供电视,但我们有次在外面捡到了一个别人丢弃的电视,便可以收看电视节目,我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看Friends。当时并没有streaming,甚至没有蓝光和DVD,观众也没有随心选择时候看什么节目的权利,不过是电视上什么时候放便什么时候看,广告插进来也乖乖的跟着看罢了。美国那时还有一个叫Blockbuster的地方,可以租借录像带。我便是这样跟着电视台和录像带租借,看完了当时所有的Friends。
Read more »他们的故事 – 读Born a crime有感
今年在Netflix看了几个Comedian的节目,其中一个是Trevor Noah。说起来也有意思,Trevor的节目,我是在微博上先看到节选片段,才转回Netflix和电视找来全本来看。之后在Audible上看到Trevor的传记,便下了一本来听。因为看了他的节目,喜欢他的言谈与酒窝,便想听听他成长为今天屏幕上这个人的前因后果,也是很自然的好奇心吧。
我对南非历史非常非常缺乏了解,只知道曼德拉以及他推翻(?这个词不知道用得合适不合适)了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的名人我还知道女神Charlize Theron,也就是因为她,我意识到南非住了相当数量的白人。这有点让我想起古埃及,皇族都是白人,为了保持血统干净都在近亲结婚,甚至兄妹姐弟都能结婚,也是不寒而栗。
也正因为我对于南非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听Trevor这本传记,感觉信息量很大。若是熟悉南非历史文化的人,或是曾经在那生活的人来看,也许倒会觉得他简化了南非当时的矛盾。从这本书全本而言,种族隔离以及肤色经历也并不是他写的唯一重点,仅仅是他着墨的一部分。
自传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写的是作者本人的第一手经验。故事的切入点,永远是,“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感觉到的。”而每一个读者,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看这个自述者选择讲述的部分故事。熟悉作者生活环境的读者,看到的是另一个人讲述自己看过经历过的现今或以往;若是对事件地点完全陌生的读者,则是由“他的”故事,来看另一个世界的浮光掠影。
Read more »愿每个女孩都有选择–Educated听书笔记

这本书我开始听之前已经闻名已久,在Amazon以及各个推荐书单都看到了,大致看了一下梗概,说的是一个摩门教家庭长大的女孩,在十几岁以前从未上过学,而后直接进了犹他州的Brigham Young,再之后又到了剑桥圣三一,拿了历史学的博士。
仅从梗概上来看,是一个非常励志,用通俗小说的话而言,甚至有点主角光环苏到逆袭的故事。我开始听之前,也有点这种偏见。
开始说感想之前,先说我听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点别的感受。
我意识到我这几年听和看的很多书,尤其是非小说自传类,基本都是女性作家的作品。Cheryl Strayed的Wild,Sheryl Sandburg的Lean In,Tina Fey的Bossy Pants,还有最近Michelle Obama的Becoming。这些个女性的自传,大都说道了自己的童年,而且有意思的是,她们每个人,都有兄弟,她们的自传里,除了父母,也少不了说道兄弟与她们之间的交流与对她们的影响。
没有错爱,Captain Fantastic
昨晚看了老v今年被提名最佳男主的片子,Captain Fantastic(神奇队长)。
首先从迷妹角度说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老v还是那么那么那么的帅:依然有长腿有胸肌有美的胳膊和可靠肩膀,说话依然是嗡嗡的胸腔低音,依然有深邃迷人的眼神;甚至连脸上的纹路都依稀旧模样。
影片有一帧画面是他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行走的背影,那腿,真是,又长又直!
Wild-读后感
首先第一句,Kindle Voyage真是太好太好了!我建议所有还在用按键板Kindle的人赶紧升级。
==========================
这本书是我从本地图书馆借来的,第一次从图书馆借Kindle书,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我居然在一周半之内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创下我英文非小说类阅读的速度里程碑。
我很难形容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作者的文笔挺有感染力,有相当部分写的我心潮澎湃,几乎也想背个背包到PCT上hike几天几夜。然而,我对这本书,确实也没有特别喜欢特别感动的情绪,应该说,从前言看来,我以为这本书会更inspirational,然而并没有。从头读到尾,就我这么喜欢哭的人,没有流一滴眼泪。 Read more »
喜欢,无限接近于……(1)
断断续续的在写关于漫画的记忆,写一点存一点吧,希望能写完。
看到我这个标题,有谁心里叮的一声的,举一下手:恭喜你,你在20+年的漫画生涯里,一点都不孤独。
这真的是一个年龄暴露贴。
这句话,出自松本泉的一套漫画,《橙路》,是女主对男主在结局时候,在他们初会的长长阶梯上,说的话。
其实这本并不算我喜欢的漫画,在少女时候(!)看过的山堆一样高的漫画中,只能算看过而已,整套故事十几本,只有这句台词,我一直记着。
少男少女的漫画,其实,很少有说爱的,总是喜欢不喜欢的,就完结了一套。
《Rough》里面,最后一页,二之宫亚美录了一段音给大和圭介,大和圭介跳入水中的时候,录音才响起来,她说,这是*年*月*日下午*点*分,我喜欢你……
还有《Touch》,达也在大赛前夕跑出来对小南说,他喜欢她。
《灌篮高手》里最著名的一段台词,大概便是赤木晴子对樱木花道的第一句话,你喜欢篮球吗?
还有好多好多,朦朦胧胧的,明明白白的,阴差阳错的,精灵古怪的,在一格一格分镜中,各种网眼纸背景下,这种喜欢不喜欢的心情,会贯穿整个故事。 Read more »
蒋碧微传记
这一两年很少看书,所以看得一本就很想尽力写点儿什么,可惜的是蒋碧微这本传记看完,除了十分想找人吐槽,实在写不出来。
这本书我早几年看到美国这边网上书店有卖,5美元一本,可以买个上册,问了蚕以后最终没有买。
前段日子看到恶人谷八卦,又想起这本书来,这次在网上搜了搜,搜了个扫描版看了。看完以后有种又high又无语的感觉。要说感想也说不出什么来,我倒不认同什么这是中国当代女性第一自传云云的说法,比较阴暗的认为是蒋碧微晚年为了justify自己一生的辩驳。看书时候常有看民国版mitbbs饭米粒头条之感,徐悲鸿大师之ws,几十年后比之最近狂揭露的各个硅谷wsn有过之无不及。真是太坍塌了。
蒋碧微传记里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上部写她与徐悲鸿,几乎无一字不含怨恨,无论去哪旅行在哪居住,必强调彼时生活的贫穷困苦艰难徐的不关心不体贴。哦,当然还有说自己美貌的,例如什么在法国住的时候被人赞一头浓密长发啊,欧洲坐火车路遇陌生人赞她肌肤雪白比白人更甚。还说什么自己身无所长,唯有祖上传下来一身傲骨云云。
然而说到张道藩,却是无一字指责,基调相差之远,叫人惊叹。其实上部里面张就有出场,例如蒋父去世,是张道藩帮忙操持并且由他通知当时蒋的亲友。当然彼时早已经出了徐孙的事情,蒋与徐虽未离婚,也相当于离了。其实从传记上部来看,蒋居重庆期间,徐与孙无望之后,徐有若干次希望与蒋合好(跑她住处要一起住什么的,还指责蒋不跟他睡),当然也是ws行径之一。当时蒋态度都很坚决,卧具搬出,就是不与徐同室等等,想来当时她也移情张道藩,不欲跟徐虚语委蛇。奇怪的是她态度虽坚决,却并未主动提出跟徐离婚(?呃,如果能叫离婚的话),一直到徐找到廖静文第二次登报与她脱离关系,她遂开始着手赡养费事宜。
但我看来,要论ws,徐张不相伯仲,张道藩不过是占了爱写情书的便宜,蒋跟张在一起时,也过了所谓白手起家的困苦阶段,生活无忧,所以可以享受下被人关注的感情生活。这女人要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是张一生挚爱一生最重,简直睁眼瞎。
之所以说他们ws不光是因为男女关系的混乱,当然这是其中一方面,还有些别的,例如什么蒋碧微让徐悲鸿带孩子到上海看望父母,徐买票给自己买了二等座,孩子和佣人买三等座,这实在是。。。还有什么跟别人吃着吃着饭忽然扔下蒋就一个人回家了,然后连夜坐火车出走。为了跟孙求婚登报跟蒋脱离关系,又单方面写信给他们天狗会大哥说什么你收到这信的时候我就跟蒋没有关系了。还有看上逃难的难民的女儿,搞来做自己*私人*模特儿,还不给人父母钱,简直是免费在嫖,找上廖静文也是登报说招图书馆管理员,必须女性,亲自甄选,变相选老婆嘛。选完再登报跟蒋脱离关系。
不是说男女关系不能变心,这大概难免,尤其在文艺男中,问题是处事如此让人无语,我实在是想不出ws以外的词。
张蒋又有另外的ws,当然徐变心在前,问题是这俩也一样鬼祟。徐起码青天白日的跑了,张蒋两人偷偷摸摸,打电话写信表面做个正直样来蒙别人免得猜疑,蒋碧微给张写信有时还写两封,一封让他拿给别人看以示清白,另外夹一封我的身体和心灵都属于你给张自己看,跟她批判怨恨的徐有什么不同,简直是更上一层楼。张屡次信里说恐情书在蒋手上不稳妥,还让蒋给他寄回去,蒋显然没有照办,几十年后终成大患。还有重庆陷落时候张居然还把素珊及女儿送到蒋处让她照顾,根本就是打着一妻一妾的主意,就这样蒋还感动得泪水淋淋,我只能猜想是她在徐悲鸿身上遭遇太大挫折,以至于张道藩给点儿甜言蜜语她就栽了。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彼时文人爱给自己情人取名字,蒋碧微本名并不叫碧微,碧微此名,乃是徐悲鸿说服她私奔以后给她取的。稍后她与张道藩通情书数万字,一直用的是“雪”字,张道藩又给她取个名叫“雪芬”,还特特刻章配之。政客也有风花雪月之气。
徐悲鸿婚外恋的孙多慈,也是他给取的名,人原名孙韵君,硬是给徐悲鸿造了个有“慈”的名字来配他自己的“悲”。就不知道孙多慈后来是否沿用这种名字出外行走婚嫁他人,不然才是有趣。
倒是蒋碧微比较怪,既然恨徐悲鸿恨得牙痒,干嘛不干脆改回本名,或者干脆改叫蒋雪芬好了。
也没什么别的感想了,就这些胡言乱语吧,全当本民国八卦小传看就足够。
风雨如晦–读半部园心《云胡不喜》
我首先道歉说,我生子以后,险恶的以己度人,认为所有有孩子的人都不会再写字了,是以并没有孜孜不倦的四处寻找以前偶像的墨宝。我并且进一步险恶的谴责微薄说,有了微薄以及什么手机ipad的微薄客户端,我养成了说话看字都只看140字以内的习惯,连博都不再看了,以至于到两三个礼拜前才知道原来园心还在写,而且已经写了那么多那么久。
发现的当天我摸鱼在这里看完了至今的连载,猜测大约是半部左右?回家又做了text放手机上看了一遍。
怎么说呢,心潮起伏,久久不能言吧。
这并不是令人愉快的小说,或者说,这是部远远超出我期待的小说。
开头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个言情:与《聚散》类似,说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之间缠绵绯恻,我曾经爱他我后来爱他他们前前后后的爱着我的故事。大概严玉会是事业成功成熟有担当版的橙子,陈坚会是生育为大封建版的张呈,而梁轩呢,当然是事业成功更有中年好男人魅力版的曹镕。
园心的语言当然是老辣的,顺着上面的路子写,一样也是一篇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定会有让我擦眼泪的句子,让我念兹在兹的片断。
可是她没有。
故事在两三章之后急转直下,从言情转为人生万象。
如果说这故事有什么缺陷,这是唯一的缺陷:开头的两三章跟后面无论氛围还是文字风格稍稍脱节,读者如我,在前奏起来的时候期待的是一场绯恻缠绵的情歌,最后听到的是针针见血字字剖心的旁述,简直就是买票去听门德尔松小提琴concerto结果进了巴赫无伴奏的场。
但是且慢,我才不要闹退票。
这是个题目为云胡不喜实则风雨如晦的故事。
园心在这个故事里,一甩文学女青年的以我为核心的言情方式,完全走上了文学大手的路子。(我真是又嫉妒又愤恨啊)
严玉在两三章之后从(疑似)故事主角摇身一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者。这并不是个围绕严玉展开的小说,严玉在这里面的角色是个陈述者,几万字的人物来往事件推行场景变换,严玉置身其中又抽身于外,小说里虽然有个“我”,却几乎全部由第三人称完成。这真是个奇怪的视角,一个画中人物,她同时又是画家自己,站在长幅画卷之外,娓娓向观者描述画面种种。
园心的文字从煽情变为冷静,虽则冷静却栩栩如生丝丝入扣,梁轩柳然马丽姚江姚太丁圣梅保罗,一个个跃然纸上(噢,不,应该是跃然屏幕上),千头万绪的人物关系商业关系,居然能纹丝不乱的被整理出来。
请允许我用小学生膜拜的口气说一声,真是太厉害了!
然而请勿误解,这并不是一篇没有爱没有情的小说,只所谓爱与情,并非,或者并不仅,男女之间你侬我侬的爱情。当然有少年严玉对少年陈坚的青涩的爱,有成年严玉对成年梁轩百味杂陈权衡前后的爱,有严玉对姚江的不弃之情,姚太对姚江步步紧跟绝不放手的爱(哈!),柳然对严玉小女孩儿盲目崇拜,严玉对丁圣梅善良轻信的怜惜,丁圣梅对姚家的愚忠之情,严玉对保罗的惺惺相惜,甚至严玉对马丽迷人女性之美和爽利能力的欣赏之爱(你看看每次给马丽出场的时装!)……
故事里虽然不以情为中心,所有人物事件却统统因某一种情被穿起来,妙就妙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一处园心刻意写道谁对谁是什么样的感情(噢,除了开头一点儿上天作证她爱梁轩),一切意在言外,全靠读者体会。
当然,严玉虽然不是故事中心,却还是有主角光环,至少我对她更怜惜更能感同身受。
她得知丁圣梅的背后出卖时我看的几乎全身发抖寒从脚起,她频频找工作碰壁我心中焦急,看到她跟梁轩在阳光下对坐却又不欢而散的时候我简直坐立不安只恨不能进去捂上她的嘴。
所以你看,虽然小说不是言情小说,我依然如同看言情小说一样入戏,倒像我真能处理这纷繁杂乱的关系似的。
看到园心写道,“在歌手和DJ的喧哗中,两侧的路灯无言伸展,像一只巨大的拉链,在不明的远处闭合。”
我只有深深叹气,中年生活的内里的喧闹与外界看似的平静,是那么奇怪的一种和谐。而我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就在这句话里面,收了回去。
故事当然未完,而我奇怪的并不惦记。(说的就跟我真的不没事儿跑来看一眼似的)
生活本身是一件没有结局的事情,小说里的高潮迭起起承转合在我们看来似乎需要一个合适的收尾,到生活里才知道,总有各种琐碎源源不断而来,高潮完了还有高潮,柳暗花明完了未必没有下一重的山穷水尽;而于水穷之处静坐,必能等到云起之时。
爱也好工作也好纠葛也好和好也罢,只要活着,都未必是结局。
大约是如此,我并不替严玉揪心,现下陷入一份乱糟糟的工作又怎样,跟梁轩有争有吵也不值得担忧,是过客的人自然随风吹吹而散,是常驻的人风吹雨打也带不走。这幅题为生活的画,在大手的手里,自然是有喜有悲,各有转折,而我只需等待。
一切,自有时间给答案。
(完)
p.s.我发现有一句话很适合放在这种胡言乱语的读后感中,于是借来一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p.p.s.我写的时候忘记了橙子前夫的名字(恩,ex这种东西,名字是很容易忘掉的),于是去求助了一下度娘,返回来的第一条关于聚散结果是酱:
江城子撞破深爱的丈夫的外遇后与之离婚。随后偶遇初恋曹熔。二人重拾往日激情。然而在曹与妻子离婚,排除一切阻力,马上就要和江城子结婚的时候,曹的妻子自杀未遂精神崩溃了。曹无法抛弃他的责任只得与江分开。
然而二人依然放不开两人的深情,却又无法长相厮守。
最后江说:缘分有可能是错的,但只要不错得离谱,总有转机,我但愿和曹熔,能够再聚。
古希腊时代的粉红同人女畅想(关于《The Song of Achilles》)
很久没有写书评,也没认真看过什么书,最近翻完一本,赶紧来个感想。
首先鸣谢Lily推荐的这本书,还给提供了kindle格式,十万分感谢。
我前些天带着kindle上飞机,到了西雅图晚上没什么事儿就看这个,几天看了快半本,第一个感觉是:这个,肯定是同人女写的吧!!!
且让我按捺一下激动心情,慢慢来讲。
说到Achilles,所有人想到的,大概都是特洛伊战争,大概还有所谓的Achilles的脚踵。Patroclus这个人,甭管哪里查,一定都是说他是Achilles的兄弟,密友,或者表弟(啧啧,真正是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的现身说法啊),特洛伊战争的重要推动人物。
在Iliad里提到过,由于之前神的谕示是Achilles会在特洛伊中战死沙场,所以他的母亲Thetis一直不愿意他上场,而阿伽门农抢走Achilles心爱的(?)女奴,Achilles深受侮辱,虽到了特洛伊,也拒绝为阿伽门农作战。尔后Patroclus身披Achilles战袍上场,被Hector杀掉,Achilles万分悲愤(Iliad里有大篇幅描写他的悲痛的句子),不顾笼罩自己的命运黑云毅然上袅战场,手刃仇人不够,还拖着人尸体绕城三圈泄愤,完全符合一个失去爱人的痛苦小攻的表现。
传说中两个人的故事的高潮部分差不多就这么些,然后这个故事里,书足足写到50%,他们才扬帆出海往特洛伊去,之前所有的篇幅呢,是Patroclus和Achilles的少年时光。 Read more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