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d-读后感

WP_20150226_21_53_58_Pro

首先第一句,Kindle Voyage真是太好太好了!我建议所有还在用按键板Kindle的人赶紧升级。

==========================

这本书是我从本地图书馆借来的,第一次从图书馆借Kindle书,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我居然在一周半之内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创下我英文非小说类阅读的速度里程碑。
我很难形容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作者的文笔挺有感染力,有相当部分写的我心潮澎湃,几乎也想背个背包到PCT上hike几天几夜。然而,我对这本书,确实也没有特别喜欢特别感动的情绪,应该说,从前言看来,我以为这本书会更inspirational,然而并没有。从头读到尾,就我这么喜欢哭的人,没有流一滴眼泪。

这应该算是本半游记半回忆录,作者Cheryl开头就说到,书中所有提到的人物细节,都从她当年一路记的笔记而来,可以说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基本的情节就是,她在二十几岁母亲四十六岁的时候,母亲被诊断出肺癌,没几个月就迅速去世了,她的弟弟在她母亲被确诊以后一直不肯露面,于是她为了把她弟弟带到母亲病床边离开了一晚,她母亲就在她离开的一晚去世。她在母亲去世当夜没有在她身边这件事给她在丧母之痛外雪上加霜,她写道她很长时间不断的在做梦,梦里一遍又一遍,由她母亲恳求以后,以各种方式杀死她的母亲。
母亲去世以后Cheryl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毁灭,虽然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但她就没法控制自己到处跟人睡,还吸了一段时间海洛因。某次她的车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坏掉,她和朋友去把车开回来,路上进一家店买雪铲,看到一本关于PCT的书,当时她婚姻已经破裂,但她自称依然深爱她的前夫,总之是人生低谷的低谷,于是她决定,去PCT徒步行走。
这书的副标题说是From Lost to Found,但我看完整本书也没有感觉她怎么找回自己,倒是仿佛经历了各种身体的磨砺,以及在野外无边无际的空荡,她终于谅解自己了。所以我想更多是From Blame to Forgive,or make peace.
我在看书之前曾经看过这个电影的一个trailer,里面有旁白说,My mother is the love of my life。这点在书里也有体现,love of her life or not,她们确实很亲密。这本书的整个结构是从PCT走trail起点,最终走到俄勒冈州的Bridge of God收尾,所以时间线是顺着这个来的,在写行走的过程里,她不断的回忆起从前种种,包括母亲的去世之前与之后,包括她少年时候跟母亲父亲及继父的生活,包括她和她前夫的婚姻和感情,等等等等。
很多地方,她写得非常直白,我经常有种Too much information的感觉,例如她在Trail要怎么上厕所,月经来的时候她怎么办,她在Trail上多久多久没有自慰,以及她看到男人就希望扑。她母亲被确诊癌症以后有一个男护士来跟他们说具体的病情及程度,她写到她隔着裤子看到那个男护士的xx,不介意马上跪下来给他那什么,还有Audible上曾经也有人评论道,她把她杀她母亲的那匹马的过程写得太过详细,是不是有此必要,等等等等。
因为太多太隐私太个人的情绪以及内心扑面而来,似乎是要按住读者的脸说,这是一本真实的,具体到细节的回忆。
但有些时候,我沉浸在她的文字里,也常常忘掉她是在写一本回忆录,不由自主的在里面寻找类似小说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例如我一直好奇她带到Trail上后来丢掉的那11个保险套,到底是谁拿走了——这个问题,直到结尾也没有解答;例如我也一直期待,她走完Trail以后跟Paul(她前夫)有没有联系,怎样和解,然而她就让所有都到此为止,只简单写到过了若干年后她跟她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又再度回到她结束的地方。
大约生活本身并不能如小说一样有清楚的脉络,所以很多开头没有结尾,很多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很多高潮忽然就戛然而止,顺路而行,走哪是哪;作为记录这段旅程的回忆,即使她尽力的把把这个走PCT的经过写得有起有伏有转折有回落有景致有抒情,但这依然也是一本有很多散落线头,丢失很多(类小说)情节的记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一直没有大片的时间连续看这本书的缘故(我基本是有空就拿着kindle翻几页,喂奶的时候,炒菜的时候,等着的时候,最连续也就是睡前的那一段时间),我在读书的过程里始终有种隔离的感觉,不能沉浸到她的情绪里去;或者也因为她这些所有的情绪和行为,我个人没法relate,不仅没法relate,我甚至觉得很匪夷所思。
她并不是在母亲一去世就去走PCT的,这中间还经历了四年时间。这四年里发生了什么呢,她母亲捐赠了自己的角膜——她打电话找被捐助人想见人一面被捐献机构拒绝了;然后他们把她母亲火化以后带回从前的家洒在家里的花园,做了个墓碑;她姐姐,弟弟和继父都相继move on,即使她十分努力想把一家人聚起来,大家还是各自散开了(我很好奇她姐姐和弟弟读了这书没有);她丈夫在她母亲去世不久拿到一个去纽约的读书机会,但是考虑到她还不能立即离开她母亲(的墓),延迟了一年入学;在这一年里,她瞒着丈夫到处跟人一夜情,最后痛定思痛要改变自己改变目前的生活,于是在一年后又跟她丈夫去了纽约;在纽约待了一年,继续跟人乱搞,又回来,最终跟她丈夫坦白,她丈夫搬走。她又跑到俄勒冈跟朋友住,在那里认识一个男的,跟人搞上,白天做女招待,晚上吸海洛因,越搞越厉害,最后是她前夫来把她带走;最后两人开始办离婚。办离婚以后,她忽然又不想跟人睡了,完全没有sex drive了,不久那个带她吸海洛因的男友来找她,两人又搞了一次,最后她怀孕了,又做了流产;经历这种种以后,加上那个在买雪铲的店里看到PCT的书,于是她准备了半年,上PCT走trail去了。
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感受如何,我看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错乱的感觉。所有的这一切,就因为她妈妈盛年去世了?她妈妈也太无辜了,她前夫也太无辜了。因为她被命运戏弄了,于是她就要折磨身边爱她的人?啊?逻辑在哪里啊?
她始终没有很明确的说过她决定走PCT的原因,言辞里的意思是,是一种生命的尝试,她上Trail的时候,大概也并没有准备以此达到什么的目的,就是一种,我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我有了这个冲动,我就去做了。
她背了个巨大巨大的背包,然后让朋友沿途给她寄后续的物资,一路走一路回忆,经历各种身体的折磨,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一起走PCT的人,同路过,也分开过,一路感受了很多别人的善意,也经历了几件不好的事,基本的行程是一个人孤独的走完的。最后结尾的时候,她写到她在Bridge of God那儿坐着,有个男律师过来表示愿意开车带她去Portland,她回绝了。男律师给她留了名片让她到了Portland一起出来聚聚(大概就是要搞一夜的意思?),她后来提到,她此后也没有联系过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在暗示她经过PCT以后的感慨,在长期经历一个人孤独的面对广袤无边的自然以后,她那种希望有人紧紧的拥抱她的欲望,最终消退了。她大概,终于可以面对她母亲的去世给她带来的寂寞无助和不知所措。
Vastness,这是她在走PCT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
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自然中行走,(我想象中)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寂寞,大概也还有无助。绝大多数时候,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自己背包,自己扎营,自己走路,自己爬雪地,自己过溪涧,包很重,她因此背后都被磨出了一块茧;鞋子不合脚,频繁的上下山走路把她的脚磨破了,脚趾甲一块一块的掉下来(或者被她轻轻一拔就下来),各种摔倒以后手脚都有伤;吃的是一路背着的干果等等,晚上可以架炉子煮点东西。这是一种类似苦行僧的生活,更像是为了追求某种信仰而对自己的肉身进行磨练以达到修炼目的——但她并没有信仰,她只是要走。
书里她提到过一点,说她本以为她在行走中有时间好好的思考她和她的母亲,她和Paul的关系,还有各种她人生的挫败,她想象中会在无边的自然美景中进行反思。然而,在她开始走trail的过程中,因为她的各种身体上的痛苦,她有更多的immediate physical need需要take care,她反而并不常想起她的母亲以及各种情绪混乱,她要想的只是怎样抗拒脚痛伤口痛继续走怎样解决扎营等等等现实问题。
这真是一种很直接的感受,不是在家坐着想象能写出来的。
我看的时候还挺感慨的,难怪各种修炼都要求肉体受苦,大概因为人肉体受苦的时候,反而更能心无旁骛。安坐因而有繁杂思虑,到野地中艰苦的走,只能顾及眼下的问题,倒是可以摒弃各种繁杂的声音,或者最接近内心的平静?
用Kindle看书可以看到别人的各种highlight。这本书里有不少句子被人highlight,下面这句,有2655个hightlighters:

The thing about hiking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the thing that was so profound to me that summer — and yet also, like most things, so very simple — was how few choices I had and how often I had to do the thing I least wanted to do. How there was no escape or denial. No numbing it down with a martini or covering it up with a roll in the hay.

道理挺浅显,但荒野之中执行起来感受或许最直接。

Cheryle当然也留了很多篇幅写PCT一路大自然的美景,那些是我比较爱看的部分:广阔平原无边无际,高峰雪山令人生畏,寒冷的雪地里的狐狸,暗夜里漫天的星星,孤独的看月亮,高山看平湖,忽然而来的狂风,悄然降临的细雨;自然之美,不仅仅让人赞叹,其实,还让人敬畏。
我高中的时候的语文老师,是个非常浪漫的人,高一时候他带着我们全班步行到附近的山边野炊露营,然后带着我们(逃票)从山后面绕道山顶的高塔下坐着等日出。我还记得天未明的时候,坐在松林边上能听到呼呼声音,象某种乐器,又什么都不像。当然我们是全班人在一起,但那个少女时代,在那样的呼啸声里,在偌大的山上只有我们一点人的时候,在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阵,就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孤独感,但也有敬畏。
是人身在阔大的自然里,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自己的渺小,因而产生的一种敬畏。
我想Cheryl在行走的过程中,这种孤独和敬畏只有更加强烈,或许是这种敬畏,又或者,是她的各种身体经受的折磨,让她跟自己,也跟加诸自己身上的命运(最终慢慢)和解了吧。
她在回忆道她母亲去世的起因时,有一段说道,她母亲从未抽烟,她一生采取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用农药,不用任何化学用品(不给她们抹防蚊水,用一种什么植物,etc,etc),所以在医生最初诊断她母亲是肺癌的时候,她根本不相信,她觉得不可能,她内心独白就是fuckthemfuckthem。
所以我感觉她收到最终诊断时,心里不光是悲痛无力,也有对命运这件事本身的愤怒。大约是,She did all the right things, but no good result came out of it.
这是一种很难让人接受的结果,无论古今中外,大多数的说法是,为善者有善报,为恶者有恶果。Cheryl失去母亲之外,还必须接受这种,她母亲终生为人善良乐观,却经历各种不顺意,且无善终。
我不知道她之后的各种乱搞是不是一种自暴自弃,也许有点反正善无善报又何必做好人行好事不如破罐破摔看你老天把我怎样的心态,又或者,她只是疯狂的希望得到温暖——我个人觉得419在寻找温暖这点上说不通,尤其她写道Paul对她丧母之后十分照顾体贴;但谁知道呢,我毕竟不是她。她甚至也没有清楚的写为什么自己当时行为如此混乱,她并非没有内疚罪恶感,实际上她一边跟人睡一边深深觉得对不起Paul,几次三番打算停止几次三番又重新继续,几乎跟吸毒上瘾似的——而她最后也确实开始吸毒,最早是吸,口口声声说绝不注射,后来又开始注射。
我想年少时候,因为有强大的体力和精神,刚刚进入这个世界,对人生有很多规划有很多蓝图正要展开的时候,是坚信人定胜天,因此确实是希望,并且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因有果。因此像Cheryl这样,在这个时刻面对无常命运的时候,尤其难以接受。
她肯定是对命运有各种怨恨责怪,没法消化,却也不知道该对谁发泄,只好冲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来。
也许我再年轻十几岁看她这本书感受会有不同,然而人到中年,尤其生养孩子以后,终于必须接受,很多事情完全超出控制。
所有的事情都做对了,最终的结果却依然是错的:这是件可能发生,并且会发生,甚至经常遇见的事。无力改变,只能接受。
Cheryl走了这么一路,无数次必须只能靠着自己一个人面对各种预料外的变故,她回忆起从前很多:好的事,不好的事,她希望发生而没有发生的,她希望没有发生而已经发生的,所有一切,都已经完成,结束,无论多么不甘心,最终也只能放下。
她在快结束的时候回忆起她继父,当年跟她母亲在一起时,对他们姐弟仨的各种好。很多人hightlight了那一段的结尾,

He hadn’t loved me well in the end, but he’d loved me well when it mattered.

我自己也highlight了一段,却是这一段的开头

There’s no way to know what makes one thing happen and not another. What leads to what. What destroys what. What causes what to flourish or die or take another course.

类似的话张艾嘉在她很多年前的电影《心动》开头也有过。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话可说,我们拼命的想找因果,想总结做什么可以走向哪一条路,期望自己所有的一切最终引导向一个好的结尾。然而很多时候随便一个意外可以让所有前面的计划翻盘,那也没有办法,只能顺流而下,像Cheryl在PCT的路一样,只能走下去而已。
弘大的自然,大约与弘大的命运一样,充满了各种变量,所以于自然中体验孤独与无常,大概就是最接近直面命运的孤独,与无常吧。
Wild,既是野外,或者也是这几乎毫无规律,没有常规的,无法掌控的命运。

整本书里我共鸣最大的一点,Cheryl尽管一路负重累累,她一直带着一本入夜前看的书,书一路看一路烧,每一站的补给里都有下一段路的书(我感叹道,看,这就是没有Kindle的坏处,要是有了kindle,不到半磅的重量,可以带整个书柜走),她说道她为什么一直带着书

They were the world I could lose myself in when the one I was actually in became too lonely or harsh or difficult to bear.

这句话几乎是完整的说出了我的心声。前些天看微博上问说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事,对我,只有阅读而已。
识字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书中经历另外的各个世界,有不同的人与情节,有不同的时代与心情,这一本,带着我在十天里走了两个多月的PCT。我没能感同身受她的心路历程,但也借她的眼睛看到了阔野无边洪荒自然,与他经历一路的陌生人的善意和恶意,听她一路的回忆与感慨。
在进入俄勒冈州在Crater Lake边上她感叹说,这曾经是高山,然后整座山消失不见——她说的比较感性,是,“had its heart removed”——,之后便是荒地便是巨大的坑,然后百年之后,终于成湖。她看到这湖的时候,已无法想象高山,无法想象荒地或者空坑,他们都已不再,留下的只有湖而已,是山与荒地与空碗在痊愈以后变成的。
能在这么多年以后这么写,我想,她也得到了她内心的平静吧。

(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