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书林影池 - Page 3

[翻译]出柜的邓布多校长

前些天在恶人谷上看到一篇时代杂志上关于Dumbledore是gay的小评论,笑得要死,昨天想起来,就翻出来给我的同人女朋友们看了。也放这儿以资有兴趣的人查看。翻译真不是好做的活儿,那么短一篇都注释了十几条,那些翻长书的人,都怎么干的啊。

我周六出发去夏威夷旅行,若是之前不再见了,祝所有人感恩节愉快!

英文原文在这里
Outing Dumbledore

———————–我是中文翻译开始的分界线————————————–

出自《时代杂志》
作者:JOHN CLOUD
翻译+注释:elysee

出柜的邓布多校长

当J.K.罗琳在卡耐基大厅说起阿布斯.邓布多——她的阿斯兰(注一),她的甘道夫(注二),她的尤大(注三)——是同志,人群沉寂片刻,尔后掌声雷动。我却依然静默的坐着。我感觉有些这情形有丁点儿像我知晓了过多关于Mark Foley(注四)和Larry Craig(注五)的事儿:您可并不是我期望的同志偶像。

当然,在科幻和传奇世界里终于出现了一个同志主角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儿。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被关在这范围之外。J.R.R.托金在《魔戒三部曲》(这个不用注了吧)里绘写了丰富的同性恋情节——那些男人们与霍比人还有精灵,在那漫长的,并无女性的探求中相互歌唱。书与电影都特制了山姆和弗罗多的温柔时刻。然而最后呢,山姆娶了萝丝,还生了十三个孩子。十三个!是想证明些啥吗,霍比人?

其他的科幻世界里也有些同志(或者至少看上去像同志的)角色呈现,不过通常来说,他们都,确切地说,不是人类。乔治卢卡斯给了我们两性人C-3PO (注六),和小老粗R2-D2 (注七)。他们那些Felix-Oscar (注八)式的对话里玩笑着暗示一对老女人同住在星际之间的房子已有千年。然而他们所指的同性情节是安全的:那可没有什么真正的肉体纠缠。同样的,1995年在《星际旅行深空九号》(注九)里也有个女女相缠的片断,但让我给你们省点儿幻想的心力,那只不过是两个是女孩儿又不是女孩儿——她们其实只是名为斯略尔的性别混合的外星人——的亲吻。

这样,罗琳带来了邓布多——人类,更甚者,他还是位魔法师,一名无可置疑的英雄,以及儿童文学里最广受爱戴的人物之一。我难道不该为他是同志而欢喜雀跃吗?

当然!只是:为什么他自己就不能告诉我们呢?哈里波特系列在邓布多死于《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之前合计超过八十万字,然而罗琳却不舍得花一言半语协助这个中心人物明确声称自己的情感身份:“我是同志!”我们只好论断他耻于自己的同志身份。他(对此)的沉默显示他个性里缺乏诚实与正直,而这一点,未免与他的人物性格太不相符。

我向来对于哈里波特系列里缺乏同志角色无可无不可,因为这书,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显然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然而稍后出版的漫长且暴力的系列中,罗琳让她笔下的男女魔法师们长大了,脸上有了青春痘,男女之间有了情感萌动,故事里也开始了杀戮与死亡。可是,当罗琳在全书中致力于创造多元化的魔法角色——她笔下的魔法学生们拥有各种肤色,来自各种族裔,出身家庭贫富不均,原籍国家遍布世界各地,能力资质也各有不同——时,在整个霍格沃茨学院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是同志,哪怕是顶次要的角色。这一点令我不得不感到奇怪。在某一节里,布莱斯.扎比尼(注十)被形容为“个头高高的黑男孩儿,有很高的颧骨和长而斜的眼睛”,难道就不能稍写一段儿扎比尼带着精巧优雅的贾斯汀.芬奇-弗莱切利(注十一)参加他们的圣诞舞会?

还有邓布多校长他自己。当然,他是个英雄。他闪亮的眼睛,他漂浮的长袍,还有他无穷无尽的智慧——罗琳的描写让读者无法不尊敬爱戴他。可这是个跟牧师似的毫无性征性欲的同志——还有,我不得不稍带厌恶地类推,这个人物,他最深厚的感情维系在一个少年身上:充满恐惧的,失去父母的,感情饥渴的哈里。罗琳说道在她给邓布多的人物定义里,邓布多在久远的过去爱上了加略特.戈兰登沃尔德,那还是两人的青葱少年时代。然而戈兰登沃尔德最终堕成恶魔——罗琳书里的希特勒——,很显然,这伤透了邓布多的心。

就我们知道的部分来说,邓布多在他漫长的115年的生命里从未完整的发展过一段恋情——他终身与(学院里的)孩子们相伴,而我们所知的其中七年,他强烈迷恋于少年波特。这可太可悲了,而且令人沮丧的落入巢臼。像邓布多这么理智聪慧的人,竟不能找到一个与他年龄相当的魔法师通去三帚酒吧(注十二),这未免太叫人难以置信。

我是不是太言过其辞了呢?毫无疑问!一些极好的《星际旅行》同人小说里写了热辣激情的科克/斯博克(注十三)的感情纠葛。是以波特的世界里自然也会如此,如罗琳首肯的。我们如今可以自由的为邓布多校长想象一个较之罗琳笔下为他创造的更丰富更圆满的同志生活。只是,倘或罗琳让这位老女孩儿安息长眠,岂不更好?

~~~~~~~~~~~~~我是注释开始的分界线~~~~~~~~~~~~~~~~~

注一:阿斯兰(Aslan),出自西方著名的儿童读物《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 of Narnia),作者C.S.刘易斯(C. S. Lewis.),是《魔戒三部曲》的作者J.K.K.托金的牛津同僚。传说这本书在出版之前刘易斯曾与托金相互交换文稿讨论情节,所以熟悉者其实可以看到这两本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纳尼亚传奇》基本上来说是本儿童读物,比较浅显。阿斯兰在书中是一只会说话的,非常有智慧的,对主人公们有指导性的狮子,身为百兽之王。《纳尼亚传奇》这个系列被广传与圣经有平行情节,阿斯兰这个人物(狮子?)曾经在书中死而复活,被当作是耶稣在这本书里的一个镜像。阿斯兰是《纳尼亚传奇》中唯一在全套七本里都曾露面的人物,在本文中与后面并列提到的几个人物一样,都属于导师性导航性的智慧型人物。

注二:甘道夫(Gandalf),这个不必详细说了,J.K.K.托金的《魔戒三部曲》里浴火重生,由灰袍晋升白袍的魔法师,在《魔戒三部曲》里是智慧知识以及精神方面导航灯似的人物。

注三:尤大(Yoda),出自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就是那个穿长袍拄很长的拐棍的满头皱纹大眼睛的老头儿,关键时刻总是它出面,也是智慧精神导航灯型式的人物。

注四:Mark Foley/Mark Adam Foley, 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国会共和党代表,2006年因为被揭露发性骚扰短信给在国会服务的少年男子而引咎辞职,在本文中与后面并列提到的人物一样,是近期美国同性丑闻里的政治人物。

注五:Larry Craig/Larry Edwin Craig,美国艾达荷州共和党议员,2007年6月在明尼苏达机场的男厕所里因为性骚扰一名化装男妓潜伏男厕所调查的警察被逮捕。这桩新闻在CNN上来回播放达数日之久,此人一再更改证词,从最早的认罪到后来指证该警察引诱他,并一再声明自己不是同性恋,十分热闹,总之也是个同性丑闻政治人物。

注六:C-3PO是《星球大战》那个金光闪闪的机器人儿,唠里唠叨的,会讲几百万种语言,但是有点gay兮兮

注七:R2-D2是那个什么机器都能打开,什么密码都能破译的圆头圆脑长得象口电饭锅似的人儿

注八: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确,不过估计引自著名的百老汇剧《奇怪的一对儿》(The Odd Couple),故事主角分别是Oscar Madison, 一名才离婚的运动体裁写手,和Felix Unger, 一个将要离婚的新闻记者。两人性格迥异,却合住一间屋子,是以口角频繁。

注九:星际旅行(Star Trek)是个在美国很受欢迎的连续剧,深空九号(Deep Space Nine)是系列中的一部,于1993年在电视上首映,延续七季,到1999年结束。

注十:《哈利波特》系列里一个小配角,男孩儿,斯莱特林(Slytherin)学院的。

注十一:《哈里波特》系列的一个配角,男孩儿,哈夫帕夫(Hufflepuff)学院的,非魔术家庭出生(Mulblood)。邓布多军队的一员。比较标志性的出场是在《哈里波特和密室》那一集里面被Malfoy变出来的一条蛇吓住,哈里用蛇语劝退了那条蛇,此人在书中随后不久被石化,是学生里第一个被石化的。

注十二:三把扫帚(The Three Broomsticks),是霍格沃茨学院附近的霍米村(Hogsmeade)里的一家小酒吧。

注十三:科克/斯博克(Kirk-Spock,这个作者显然不明白slash的用法,这里其实应该写成Kirk/Spock),两个人都是《星际旅行》里的人物。科克是船长,斯博克是他的科学家,两人友谊深厚的不~~同~~寻~~常。

梦想至大–Ratatouille观后

看一部以写实派老鼠的模样为主角的电影是需要勇气和足够的忍耐力的,尤其是关于厨房里的老鼠的电影。
蝎子给我推荐Ratatouille的时候只简单的说了题目又把结尾夸了又夸。我昨天下下来,开始看,没多久便看到法国乡下老太拿着枪打塌自家房顶,屋顶里集聚的老鼠纷纷跑出来四下逃命。一瞬间放眼看去漫天遍野都是老鼠,我不禁起了一身寒毛;连好莱坞动画惯用的动物拟人手法都不能减轻我毛骨悚然。我立即伸手关了播放器,心还兀自因为方才看到的景象一阵恶心。
小人物——小耗子可望而不及的梦想与他对梦想的执着与渴求,因为老鼠这个形象完全丧失了它的感人之处。
周五稍微有点儿时间,想到蝎子推荐时候一再提到结尾部分的精彩,还是打开来接着看下去。
故事走的是英雄不论出身的老套路,揉进了好莱坞惯有的“抓住梦想,事皆可能”的主基调,配合别有讥讽的角色名字,稍稍再加进一点家庭与事业,人性的勇敢与勾心斗角;和些许人类的爱情元素。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出奇。缺点也很明显:像所有给孩子看的电影,故事有些散乱的枝蔓,时而有咯吱观者的噱头,有些不必要的场景因为做得好看而不免脱得过长,情节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漂移。
然而所有的缺点,掩不过音乐与画面的精良和Remy时而激动时而无奈陈述出来的温暖主线。若克制住了最初的恶心看下去,即使不见得能对梦想甚大的小老鼠Remy产生喜爱,也稍许能被厨房中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行事吸引。这个故事可以收尾在任何地方,可以用来说年轻厨师Linguini(这名字也忒有趣,是一种较Spaghetti细的意大利面,意大利语里乃是“小舌头”的意思)自无名经历名望而终于回归诚实的勇气;也可以结在Remy的“勇于梦想决不放弃”的执著上;甚至再扯一点,还可以结在Remy的家庭对于他的无限度支持上,或者前任大厨Skinner(这个名字也颇有意思,乃是剥皮者引申至骗子的意思,使电影里唯一的反角)对Remy的百般阻挠上;然而没有,这个剧本把电影结在一段意味深长的评论上。
电影的开始便引出了一位名为Ego(哦我的天,这个名字就不用说了吧,用自负自大来命名评论家,好大一耳光)的评论家,他的负面评论间接导致了故事中鼓励了Remy的大厨Gusteau的郁郁而亡;而片尾,也是他,品尝了Remy精心制作的家常菜Ratatouille以后,并给了一段精辟的评论。

In many ways a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probably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d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have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to Chef G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从很多方面而言,评论家的工作实为轻易。我们无甚冒险,且享乐于评判他人辛劳奉上的成果以及他们自己。我们毫不吝啬任何辛辣谩骂,写着愉快,于读者更是妙趣横生。然而我们评论家无以逃避的苦涩事实是,于更广阔的发展而言,任何一件废品所拥有的的意义,或许都超越我们费力指定于它的种种。但是总有一些时刻评论家需真正承担风险,那就是发现、以及维护新鲜事物。这个世界并不总欢迎新鲜才华与新生事物;而唯新,需要友善与支持。昨夜,我体会到来源于最出乎意料之处的新之美好,与一顿非凡的美味。仅仅说这餐美食与它的创造者改变了我对优良厨艺的定义,未免过分保守;我得说,他们彻底撼动了我的信仰核心。我从前吝于掩饰对Gusteaus大厨的名言“人人皆可下厨”的蔑视。然至今日我方才真正明白他之所寓:并非人人皆可成为杰出艺术家;然则杰出艺术家确实可来自任何地方…)

只这一段话,便叫我感动至无言。它从对评论家话语权的考量,顺流而下,转至梦想至大无论出处。
好像写到这儿就没什么可以写下去的了,这个面目可憎的老头儿在日出的窗前凝立,而画外音已经说完了任何一个人可以给这电影的所有感想。
故事看完关掉播放器以后总有点儿回想的时刻,这个时候浮上来,总是些看过一遍却念兹在兹的画面:
Remy初到巴黎,从蜿蜒的下水道一路往上爬,画面时黑时明,途经餐厅,孤独的画家,争吵又和好的情侣,孤身的化妆女郎,还有放着Cheese的老鼠夹,从水管到房间夹层,从墙壁到屋顶,音乐也不断跳跃,从欢快的笛声,弗莱明戈式的吉他弹拨,最后浪漫悠扬的弦乐伴着巴黎的夜景一起浮现,竟像是一部快进的老电影,转成了动画的格式。Remy趴在房顶上看巴黎的时刻,金黄的埃菲尔铁塔在层层叠叠的屋顶上闪闪发光,是所有游客眼里的巴黎。音乐是老式浪漫片里常有的高潮音乐,音符里仿佛就有雨后的拥抱,情人的亲吻,黑的圆伞和报在报纸里的鲜花,星星和雨雾。它们是美的,温柔的,触手可及的;这一次,它是小Remy与梦想接近的起始。大约从这个时刻开始,Remy在我心里,不再是一只叫人起寒毛的小老鼠,而真的,是个一个心怀梦想的小家伙。真的,梦想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你怎么能看轻任何一个有梦想的小东西,哪怕是平日里我最讨厌的老鼠。
甚至还有Remy一家人,浩浩荡荡为它准备食品的情形。——该是个叫人恶心的场景的,可是听他爹说“We’re not cooks, but we are family。”,看到Linguini漂漂亮亮的滑着滚轴在餐厅里穿行,我松了一口气:这世界到底对Remy不算太苛,虽然没把他生成厨师的出身,好歹给了他家人,也给了他信任他的朋友。
当然还有最后Ego旁白评论的段落:这一段从Ego在深夜的餐厅里起身感谢开始,转到他伫立在凌晨的窗前,窗外的灯光把窗棱的形状投在空旷的房间里,很长很长;夜晚的巴黎在窗边看来朦胧得像梦;然后是好莱坞经典的打字机镜头,他的本子和人在黑暗里奇怪的放着朦胧的光;还有Remy, Linguini和Colette离开餐厅的情形,餐厅的霓虹灯熄灭的瞬间,画面流动着,Remy家人在地下享乐,Linguini和Colette在各自的床上辗转难眠;还有Remy,在塞纳河边的扶栏灯柱边坐了整整一夜,埃菲尔铁塔的灯光渐渐熄灭,天空从暗蓝变成五彩的朝霞,凝成一幅无言的画。这些画面在旧式新式的好莱坞浪漫片中,一再的被用过,每一个片断剪出来都会叫我惊呼“啊,原来你在这里”;而这次放在小老鼠的梦想里,也是天衣无缝的契合。
有哪一个梦想不值得尊重呢,又有什么比美梦成真更叫人落泪呢。
我感动于之前一直冷着面孔的Ego这段温文感人的话,和对自己的颇为尖锐的检讨。
这毫无疑问是部儿童电影,即使真实的生活里满是荆棘,我们仍愿意让他们相信,“坚持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也愿意让他们看到这世界上更多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坚持己见自视甚高的傲慢谩骂。然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这何尝不是灰色的生活里一抹叫人振奋的亮色:我再没有见到比老鼠渴望当上好厨师更大的梦;而这个故事,最终也被说圆。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我们总是需要一点儿信心,一点儿支持,和一点儿友善的吧,像电影里Ego那段款款的评论。
Disney对老鼠一直有着我不能理解的喜爱,从大名鼎鼎的米老鼠,到后来斯图雅特里的小白鼠,到今天的Remy,画面上的老鼠越来越接近他们生活中的本相,一面把他们说故事的难度不断提高,一面也不断挑战普通人心里对平常厌恶的事物的承受能力。他们的心里,也是有梦想的吧:希望说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在众多的儿童电影与纷纭的动画片里脱颖而出的好故事,叫人经久不忘。
我想,至少对我,他们的这个目的,实现得很好。

周六晚上去看了电影《星尘》(以下略有剧透,慎入)。哈利波特之后我无可救药的迷上皆大欢喜的神话式故事,这部电影也不例外的是一部可以给(女)孩子在床头读的童话:一个在伦敦的小村庄,被一堵墙与外界隔离。跟这世界上所有的墙一样,这墙也有缺口,有垂垂老者守着这缺口禁止人出入。一位少年跑了出去,在附近的魔术城里与一位被女巫锁住的公主春风一度,生下一个儿子。这儿子长大后为了取悦村中心爱的女子,誓为她爬山涉水取来那夜坠落凡间的星星。这星星是美女一枚,被附近国王临死前抛出的判决王位继承人的红宝石项链砸中而坠落。除了这少年,国王幸存的两位儿子,还有期望得到星星的心而获取青春的女巫们,也在一起追着这星星走。
这是个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星星最后与少年相爱,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王子们在追逐中被彼此或敌人杀死,女巫也在最后被星星烧死。
虽然是个平白得不能再平白的童话故事,阵容却强:星星是卡莱尔丹丝,女巫是不老大美女米歇费佛,cc的海盗船船长是罗伯特德尼洛,少年最早迷恋的村姑维多利亚是西娅娜米勒,故事的旁白居然用的还是伊恩麦克勒
故事里对白象从童话里直接抠出来,可爱动人:
星星对着被女巫变成老鼠的少年表白,”My heart… It feels like my chest can barely contain it. Like it’s trying to escape because it doesn’t belong to me any more. It belongs to you. And if you wanted it, I’d wish for nothing in exchange – no fits. No goods. No demonstrations of devotion. Nothing but knowing you loved me too. Just your heart, in exchange for mine. ”
最可爱是对女巫的最后一场戏,星星让少年闭上眼睛,少年困惑,她说,”What do stars do?” “They shine!”然后画面上一片绚烂的亮,所有的一切皆成土成尘。
结尾的结尾,少年继承了王位,十八年后,又与星星回到天空,永远的——因为他得到了她的心——永远的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看完电影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出来可以看到天上很多很多的星星。我跟贵妃一路不断打着哈欠,迷迷糊糊的回到家里,倒头就睡。
永恒,这几乎是所有的童话故事的线索,从东到西,唐僧肉与星星的心,九天仙女与Elf,凡人把永恒的生命与永恒的青春赋予仙人,又在凡间留下契机,千难万险,希望让凡人也不朽。
周日起来,跑到我日常泡着的耽美文库,随便点开一个bl故事,却居然颇有惊喜。我看耽美故事向来从结局看起,若有番外,则从番外看起,以保证结局的大团圆,免得自己投入太多感情落得大哭一场。这次从番外看起,却看到是故事的局外人若干年后回头从新闻片纸中捉摸故事中两人的过去。因为时间差距,番外里那对情人早已双双离世,番外里的“我”从图书馆里看到两人中一个的书信以及他写给情人的一张明信片,词句平淡温和,感情内敛克制,文字上来说还是稍稍有些生硬——大约要真的模仿一个人,即使是自己笔下创造的人,来写书信,总不是件十分自然的事儿。
到周日晚上终于把正文也看完了,结尾结得很圆满,温柔缠绵,意犹未尽。——此时这俩人的后半生尚未展开,故事停在和美的携手上。而我是看完番外才来看的故事,因此不免黯然。再长久再完美的感情,都不敌时间。到头来终有一日撒手,凭后人附会。
大心以前评《印方华玳》的时候说,看到一篇写得好的小说,总恨不得是自己写的。这大约是写得好的人的心态。对于我这样的读者,看到一篇写得好的小说,总是特别想揪住作者问,怎么写出来的?心里的原型是谁?又是为谁,为哪些事儿,哪些个场景说这些话?
这个故事并没有写到任何我熟悉的场景,硬要说有,只能说主角之一是摄影师,但是我的猜测是作者本身并不见得擅于此道,很多地方避实就虚,我甚至不曾看到这位摄影师的器材详述(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故事里却有些让我觉得熟悉的地方,尤其是小说里有一幕,主角之一在之前的情人(是个导演)病危的时候赶到病房,却被他太太拦下的场景,让我想起传闻里史宾塞病危时分他太太与赫本的对峙。
大约天下所有的故事,皆有类似的面目。看得多了长了,这个总是那个的影子,那个总有这个的痕迹。
在结尾的花絮里作者说,“日影里记录了两个人最后的历程,我也害怕死亡和衰老,但是越是长久的感情,越是和这二者的阴影相伴。我知道这并不愉快,也不振奋,然而也相信,死亡是句号,不是终点。 ”
这让我想起《星尘》里双双升上天空的少年和爱他的星星。少年说,若没有一个相爱的人,永恒未免太过枯燥。
对于幸福的人来说,一瞬即逝的人生,也许本身就是悲剧;而永恒不逝的岁月,若无人相伴,岂不同样是枯燥漫长的悲剧。
又或者,正是因为我们朝生暮死,才会有竭尽全力握住的紧迫——怕来不及一起走过以后有限的岁月,怕来不及看到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怕来不及跟我们爱的人度过更多更好的日子。因为有期限,一切都宝贵美好起来,因为这个大限,我们在紧迫里学会宽容忍让,学会融合体谅;因为一切有限,所以格外珍惜所得,每一个时刻都是得来不易的珍宝。
这么看来,永恒,并不见得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儿(钱老不是说,永远快乐,就如同圆的方一般诡异)。如果我们有无限的时间,可以把所有的事情一件一件的慢慢做完做好,大约,所有的乐趣,也就从此失去。

唯有爱——哈7读后感(剧透,慎入)

And dance your final dance
This is your final chance
To hold the one you love
You know you’ve waited long enough

……

And don’t believe that magic can die
No, no, no, this magic can’t die
So dance, your final dance.
‘Cause this is, your final chance.

Magic Works, From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一本书等得太久,不免在等待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这样的等待,往往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看到书以后发现还不如预测的好,大失所望;再有呢,就是看到书以后发现以前所有的预测统统都是垃圾,皆大欢喜。
哈7对我,是后一种。
这些日子对于情节的种种猜测,让我把所有的煎熬都轮着受了一遍。年初我毅然把从前买的书送给来访的贵妃同学,大义凛然的说,倘或结局大团圆,我就再买一套木盒精装;不然我这一生再也不看哈利波特。
颇有些破釜沉舟的气势。
从1月等到7月,最后的时刻逼近了,却连网上的剧透都没敢看——万一是假的呢?会不会空欢喜?万一是真的呢?会不会失望?
直到不能再等,到书正式发行的前一两个小时,才合着火焰,两人推推攘攘的,趴网上把最后一章看了。——很温馨的结果:十九年后,他们都从少年长成新中年,带着新一代的小魔法师们,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相会。
怀揣着这个结局的温暖,我在周六沁凉的夜,往书店里转了一圈:快午夜的时分,书店里挤满了穿着魔法师衣服的大人小孩,十分热闹。
厚厚的一本书,包着一层彩色的皮儿,翻过来,皮儿上写“WE NOW PRESENT THE SEVENTH AND FINAL INSTALLMENT IN THE EPIC TALE OF HARRY POTTER.”我看得眼中一酸,再翻几页,便到了罗琳的献辞“The dedication of the book is split seven ways: to….., and to you, if you have stuck with harry until the very end.” 眼眶里的酸,看到这几行错落的献辞,自动转化成了眼泪流了出来。
那么长久的猜测与等待,终于到了尽头。
终于!
这些日子不断的想着罗琳会如何开篇,想了千万遍,然而看到Polyjuice potion, 看到那七个Harry同时出现的时刻,看到George和Fred一如从前的玩笑,还是不住赞叹。后来几天,加班加点囫囵吞枣地往下看,又不免一边看一边复习最后一章;不断的用结尾的温暖大团圆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在Harry,Ron和Hermione在各个地方辗转着千辛万苦的时候,在Ron愤而离去的时候,我对自己默念结尾部分Ron的玩笑,“It’s me. I am extremely famous.” 我知道一切都会好的,美好的时刻尚未到来。
到得银色鹿出现的时候,已经看过Prince’s Tale的我,马上想到Snape记忆中他对Dumbledore说的那句话,“I got a plan.”前后一想,不禁怅然。——那是他无望也从不曾宣之于口的爱,永远永远,守护着他爱的那个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生下的孩子。这孩子长着他所憎恨的他父亲的模样,却长了他母亲的眼睛,温和的绿。
罗琳甚至给了Snape一个曲曲折折的名字,Severus Snape,分明是Pursues Evans的anagram*。这是他少年后一生的写照:追着她,看着她,守着她,然后再看着她的孩子,守着她的孩子。
等到衣衫褴褛头发长而凌乱的Longbottom从画像中出来的时刻,我又一次哭起来。——我能生动的想象这个画面,还有这个孩子,说着他奶奶以他为荣时候的神态。
再然后便到大会决,每个传奇小说、神话小说都有的,好与坏的短兵相接。
我并不紧张,我知道Harry一定胜利,Voldemort一定被打败。
要懂得爱,才能无往不胜;要懂得爱,才能无所畏惧。这是Harry战胜Voldemort的法宝,从婴儿时期到少年。
立意并不新奇——爱与勇气最终战胜。
然而无论多么陈旧,它始终叫我温暖;而我从这个故事里所求,也不过是这些温暖:Harry的父母与义父对Harry牺牲性命的保护;Harry的朋友们与他的跋山涉水与甘愿赴死;Snape对Lily终生不变的恋慕;甚至Dursley临离开住处前询问Harry的去处;Malfoy的母亲为了找到Malfoy而放弃对Voldmort的忠诚;所有的所有,到最后,也不过一个爱字。
这样快马加鞭地看到了大结局,看到成年以后的Harry,对他孩子中唯一一个继承他绿眼睛的Albus Severus说,“You were named for two headmasters of Hogwarts. One of them was a Slytherin and he was probably the bravest man I ever known.”
然后又含着眼泪把Ron的那句笑话再看一次,微微笑着,合上这本足有半磅重的书。
我喜欢这个结局。
童年时代的孤苦无依,少年时代的披荆斩棘,到最后,终于风平浪静下来,Harry得到了尘世的幸福:与自己的爱的女子,组织一个家庭,生可爱顽皮的孩子,然后看着他们,走自己从前走过的路,渐行渐远。
也许到最后,一切都是如此:最后我们都会成为这样平淡幸福的中年人,无论曾经多么痛过伤过挣扎过跋涉过,相信爱,最后,我们都会有这样温暖的结局。

E
2007。08。07

————————-我是没话找话说的注解分割线————————-

*anagram:我不知道这个词儿的中文对应翻译啊,大概意思就是把字母颠倒了重新组合形成的新意思,达芬奇密码里很多;再有就是Tom Marvolo Riddle,实际上也就是”I am Lord Voldemort”的anagram(或者倒过来)。比较一下字母就知道,Severus Snape,跟Pursues Evans (Lily Evans, Harry的母亲),所用的字母完全一样。这不是我的发现,是我同事的~:)

哈里波特之凤凰令(剧透,慎入)

上周五晚上看了哈里波特之凤凰令。
首映是周二凌晨十二点零五,我显然没有买到票,只是在电影院外转了一圈,瞅了瞅穿着Hogarts服装的孩子们兴奋扎堆儿的长队。
虽然是首映过后三天,可显然还在大热阶段。我们提前了大约40分钟到影院,在停车场转了无数圈找不到位子,好在电影院就在贵妃的公司旁边,最后我们无奈停到了贵妃公司的停车场。
最后进到影院,只比开映时间早了一刻钟左右,好的位置早坐满了,我跟贵妃勉勉强强的,坐在比较靠前的位子上,躺在椅背上看大屏幕。
开始之前照例是漫长的预告片,等华纳的标志从迷雾中显现出来,接着出现哈里波特凤凰令的标题,全场哗啦拉的鼓起掌来;一下子我还以为置身若干年前北大的大讲堂里,不禁失笑。
与六、七百页的书相较,电影仅有的两个多小时,显然很不足够:照我看来,大约有1/3的内容被削去,或淡化了。——当然,之前的四部电影也多少有这个毛病,但不知是不是凤凰令最长且一下子出来相当多的人物,这次到削减尤其明显。
我比较介意的几个削减,一个是凤凰社的成员们的戏份被最大程度的削掉了,大家包括Lupin都只是在开头一点和结尾匆匆亮相,再一个是Dumboredul部队的神奇集合小硬币整个被整没了,没了这个,最后出卖DA的人,居然给弄成了秋张。可爱的房屋小精灵居然也没出现,DA的房间,是让小胖子Longbottom走过神秘房间时无意发现的。
然而可恶的Sirius家的老精灵,居然还有若干镜头——可最后来看,他的出现没什么必要,老精灵的主要作用是在哈里向Snape警告Sirius遇难时给予Sirius不在家的错误信息的,这一幕完全彻底的没出现,Snape倒是收到了Harry的警告,可是电影里只给了他一句施施然说“我不知他说什么”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更好的掩饰Snape的身份。
Snape和Harry之间的交流,几乎是这几本书里最多的,也最大程度的揭露Snape此人的背景,以2个小时的时限来看,电影已经给了他们的课不少镜头,可我觉得,不够,太不够了。尤其是Harry入侵Snape的回忆那段,他震惊中发现父亲少年时的真面目,他之后的心理和向Sirus的征询统统都抹掉了,这么重要的交互片断都没了,简直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
当然,那个四方块新教授的戏份,也削减不少,可我当然不介意。
书里大篇幅的痛苦周折的片断,在电影里整理成连串儿的场景闪回,配上音乐,倒趣致起来——尤其是那个层层堆高钉告示的片断,书里看来压抑透了,换电影里居然十分可爱。
照我看来,影片完全可以拍得更长,至少应该有三个半小时左右。
削减之外,自然还有不少心水部分。
一个是扮演是Luna的小姑娘,又可爱又飘忽,除了比我想象得漂亮一些,几乎活脱脱的就是我心里的那个Luna。
还有仅有若干个镜头的Bellatrix Lestrange,居然由Helena Bonham Carter出演(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鸽之翼)。看来英国有点儿名气的男男女女,都得到这哈利波特掺上一脚。
无论是书里,还是电影里,卫斯理两兄弟的离校壮举都是我在这本书里的最爱,那基本上是全书里最明亮的片断,电影里拍得热闹非凡,焰火炮竹,活生生象是在过中国新年。
看完了电影,下面就等7月21号了,希望罗琳千万别让我们这些可怜的广大读者心碎啊。

黑白片时代(大饭店)

周末看了两部极老极老的黑白片,一部《大饭店》,一部《罗马假日》。《大饭店》是第一次看,《罗马假日》,大约已经是第十一次看都不止。
几十年前的老片子,现在看起来,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以《大饭店》为甚,表演比较造作,情节略微生硬。不过美人依然是美人,嘉宝,琼克劳馥,和奥黛丽赫本,今天看来依然艳光四射;乔巴里摩和格里高利派克,十十足足的旧式绅士派头,我十分倾倒。

1.大饭店 (老电影了,咱们还要放spoiler标志吗?) Grand Hotel

因为从来没看过这电影,也没看过小说,在看的过程中,我以现代惯常的目光揣测,猜测出很多险恶的转折,最后故事平淡的收场,我十分惊诧,几乎是不敢相信就这么完结了。

故事发生在柏林最昂贵奢华的大饭店,人物众多:嘉宝(Greta Garbo)扮演一有名的芭蕾舞娘葛蕾丝卡娅,乔巴里摩(John Barrymore)扮演一虽然破产依然风度翩翩风流倜傥(哦原谅我我一定得在这儿给他点儿形容词)的男爵,利奥纳巴里摩(Lionel Barrymore)扮演一病危的工厂小职员克林格兰,华勒斯比里(Wallace Beery)扮演克林格兰所在工厂的大头儿普莱辛,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扮演速记员小娘弗莱明切,路易斯斯通(Lewis Stone)扮演一似乎是常驻饭店的医生。
故事从一群人纷纷扰扰的打电话开始,葛蕾丝卡娅的女仆打电话取消她的车子,男爵打电话要钱,克林格兰打电话给自己的遗嘱律师要求取消遗嘱,预备用自己的一生积蓄来奢华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普莱辛打电话给自己的线人催促敲定曼切斯特合同的事儿以及为会见约了一个速记员,还有一名饭店员工给自己老婆的产科医生打电话询问孩子是否顺利出生了。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似乎都是不相干的,除了克林格兰在电话里稍微的提到了老板普莱辛也住在这个饭店,没有人彼此之间认识。
医生出来在熙熙攘攘的大堂说了一句类似于咱们戏剧里的题词,大饭店,人来人往,从来没什么事儿发生。(People come, people go. Nothing ever happens)
然后所有的人开始相缠。
克林格兰在前台叫叫嚷嚷,要求住最好最大的房间,跟他的老板普莱辛一样的房间;男爵在前台要求前台把一个礼盒转交于葛蕾丝卡娅;克林格兰叫嚷中男爵认识了他。克林格兰对于男爵的热情受宠若惊,诚惶诚恐。
克林格兰于是被安排到与葛蕾丝卡娅,普莱辛,男爵同一层的大房间。不久速记员弗莱明彻应普莱辛的要求前来,在屋外等待的过程中,男爵稍稍调戏了这小娘一把,弗莱明彻就一头栽下了情网。两人约好第二天一起在大饭店的舞厅跳舞。
弗莱明彻在普莱辛的房间为他速记的过程中,这位普莱辛先生显而易见的为这位美女速记员着迷,不久他受到电报,来自曼彻斯特的合约已遭彻底取消。这意味着他的破产,以及他第二日的合并再无希望。他赶走速记员,非常绝望。
与此同时,格雷斯卡娅被女仆叫醒,预备要去剧院演出。然而她情绪十分狂躁彷徨,因为前一夜演出时座下只有半满舞毕没有掌声因而绝望,不愿意前去演出。她的经纪人赶来,骗她说今夜票全售空很多贵人等着她跳舞,把她哄到了剧院。男爵等待葛蕾丝卡娅离去以后,从窗外翻过,穿过普莱辛和克林格兰的阳台,到了葛蕾丝卡娅的房间,窃取了她的珍珠项链。待他得手以后正要离去,却发现普莱辛由于曼彻斯特的合约中止因而在阳台上苦闷的抽烟,他不能再从阳台上取道。打扫卫生的女仆们又进来,他只得躲到橱柜里,两下耽搁,他碰上了从剧院逃跑回来的葛蕾丝卡娅。葛蕾丝卡娅绝望过度,正要自杀,男爵于是从藏身处跳出来阻止她,又表达了爱慕。两人互诉衷肠到早上,男爵终于耐不住内心的谴责,说出自己是个小偷,葛蕾丝卡娅又惊又怒又伤心,要赶男爵走。男爵一再表达爱慕,说如果这不是真爱,我怎么会如此,然后两人对视半晌,葛蕾丝卡娅大约也是感觉到了真爱降临,忽然的活了过来,兴奋的要跳舞,又跟男爵约好是夜同上维也纳的火车,跟着她的演出,然后两人一起去她的乡间别墅度假。男爵拒绝了葛蕾丝卡娅的经济协助,说自己一定在一天内找到钱。葛蕾丝卡娅于是依依不舍的上了去剧院的车。
克林格兰在大饭店门口遇上送别葛蕾丝卡娅以后又跟他的小偷组织退出偷葛蕾丝卡娅项链计划的男爵,男爵此时十分十分的需要钱,很多钱。克林格兰不断向男爵炫耀他终身积蓄的六千多马克,又提出要赌博,两人于是约了若干人包括医生到克林格兰的房间进行赌牌,男爵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输了出去,克林格兰的运气却很好,赢回很多钱,合计有了一万多马克。众人散去以后,克林格兰因为饮酒过多发作起来,男爵趁机偷了克林格兰的钱包。正要离开的时候,克林格兰发现钱包不见了,绝望的四处寻找,男爵良心发现,又假做找到钱包,把钱包还给了克林格兰。医生意味深长的说,我很高兴你帮克林格兰找回了钱包。
普莱辛那边,来跟他合并的人对他的工厂缺乏信任,决定取消合并计划。普莱辛情急之下,撒谎说自己跟曼彻斯特那边合约巨大,希望对方退出合并不要后悔。来合并的人果然被他打动,赶紧签字。普莱辛心觉自己既然能够撒这种弥天大谎,那便没什么不能做的。
五点钟弗莱明彻满心欢喜的来到跳舞大厅等待男爵,却发现男爵比之昨天冷淡许多,彬彬有礼。男爵跟她说自己陷入爱河了,又让弗莱明彻去约可怜的克林格兰跳舞。
普莱辛来到跳舞大厅,找到弗莱明彻,又与正在与弗兰明彻跳舞的克林格兰发生冲突。两人大打出手,普莱辛扬言要开出克林格兰,克林格兰大呼小叫,说自己反正是要死了,谁也不能再对他做什么。
众人劝走克林格兰之后,普莱辛隐讳的向弗莱明彻表达要抱养她一个月到曼彻斯特的意愿,并为弗莱明彻在自己的房间旁边,又订了一个房间。
晚上,弗莱明彻带着自己的细软搬来大饭店,又在房间外面遇上了男爵。男爵到此时依然没有找到钱,他明白了弗莱明彻的前途,十分惋惜的叹了一声;弗莱明彻愈发对他着迷。
等弗莱明彻进到房间,普莱辛与她调情之际,男爵潜入普莱辛的房间偷了他的钱包,却被普莱辛发现。普莱辛与他厮打几下,即将男爵打死。弗莱明彻大骇,奔到克林格兰的房间,让他去看男爵,克林格兰打电话报告了普莱辛的谋杀,警察将普莱辛带走,也将男爵的尸体带走。
葛蕾丝卡娅在这之后演出归来,她是夜的演出异常成功,收获无数花篮,她畅想着与男爵的未来,却忽然意识到大饭店里的音乐停止了,一片鲜花竞象葬礼的气氛。她百般寻找男爵而不得,被已知情的经纪人和女仆哄骗上了火车。
克林格兰安慰着因男爵死去而无限伤心弗莱明彻,他说自己现在赢了很多钱,可以带着弗莱明彻去巴黎,去她想去的地方,直到自己死去。弗莱明彻阻止了他说伤心的话,立即打电话定了去巴黎的火车票,两人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大饭店,沿途弗莱明彻拿着一叠钱不断地给服务生小费。
而那位焦急等待老婆生孩子的服务生,终于接到医生电话,他的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
又有新婚的夫妇入住大饭店,医生在大堂里又感叹了一句,人来人往,从没有什么发生。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妈呀,总结得累死我了)
这个故事发生前后,不过两天,这里面所有人的命运,都有了彻底的改变:葛蕾丝卡娅从抑郁绝望到得到爱而欢欣艺术生命勃发,男爵由生而死,普莱辛先焦灼于生意的成败而后终于靠欺骗签到和约又因谋杀被捕,弗莱明彻小娘从贫困得一天只能吃一顿的速记员终于傍上善良而有钱的克林格兰,卑微的克林格兰扬眉吐气了一把,还有那个饭店服务生,成了欢喜的父亲。
电影只有112分钟,却讲了一个颇为复杂的故事,并且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电影结束得意味深长,我看完以后,还不由的想,葛蕾丝卡娅得知男爵死讯的难过,克林格兰和弗莱明彻在巴黎的欢喜,普莱辛之后的生活。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旁人的生活也就是发生的时候略有唏嘘,过去了,自己依然要活自己的。男爵的死亡,对于大部分人并无影响,欢喜的依旧欢喜,享乐的照旧享乐。
克林格兰离开大饭店的时候,服务生问他,您的下一个地址是什么,他答曰巴黎的大饭店;弗莱明彻问他,你怎么知道巴黎也有大饭店。克林格兰大笑,哦,世界各地,都有大饭店。
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大饭店,该也是如此人物来往轮转不休。
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的发言并没有错,虽然于这些人而言,很多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对于大饭店,一切依旧如常。服务生们甚至连一句感叹还没来得及发完,就要急着接待新入住的住客。
前面说过,我在看的过程中,有过不少险恶猜测,例如我对男爵,一开始就很不信任,甚至他对葛蕾丝卡娅表达爱慕的时候,我依然还以为是一种手段,至于他对克林格兰的和气,我就更不相信,直到他最后掏出克林格兰的钱包还给他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实际上十分相信人性的善良。还有弗莱明彻,我一直都不能相信她是真的爱慕男爵,以为她是趋炎附势,看到后来她对克林格兰的安慰体贴,我又在心里恨恨的鞭笞了自己一番。
那个年代的电影,真是善良而温馨,简单明快。
1932年的电影,在今天看来,表演方式十分陈旧,带着浓烈的舞台气息,这其中尤以嘉宝饰演的葛蕾丝卡娅为甚,这位芭蕾舞娘,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是戏剧化的,每一步每一举手抬头,都有浓烈的舞蹈色彩,如果不是在那个气氛里,能让人肉麻得起鸡皮疙瘩。然而嘉宝的魅力就在于,无论她多么夸张,表情多么多变而丰富,她的眼睛有让人信服的力量。片末她欢欢喜喜的从剧院回来,在房中遍寻男爵而不得,忽然说,音乐停了,转而抚摸花朵说,象葬礼;然后又忽然欢喜的谴责自己的悲观,看得我十分心酸。
琼克劳馥这个人,我在盖博传记里屡次看到他被提及,却是第一次看到她的电影。她的眼睛大得出奇,脸颊深深削下去,即使是笑的时候都隐隐充满愁苦。美女是美女,看着却不让人欢喜。演一个拜金的速记小娘正好,从外貌上来看,绝对不能演葛蕾丝卡娅那样的角色。
老片子有时候简直可以当娱乐历史资料来看,例如咱们看射雕英雄传会看到如今大名鼎鼎的星爷当年只是匪兵甲,大饭店这部老片,也算是好莱坞一史料片。这部片子出现了美国表演世家巴里摩家族早期的两名人物:乔巴里摩和利奥纳巴里摩兄弟俩。大饭店是这两兄弟合作的四部电影之一。
乔巴里摩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甜美女星德鲁巴里摩(Drew Barrymore)的祖父,美国戏剧史上最受赞誉的哈姆雷特之一,有声电影早期有名的言情男主角,生就一副旧时代贵族的彬彬有礼相,十分,不,十万分英俊优雅。可惜他本人却是个传奇式的悲剧,尽管影片里一副贵族相,生活中却据说是个经年酒鬼。巴里摩家族大约有遗传的不安定血统,乔巴里摩的酒瘾到了德鲁巴里摩这一代,表现出来,是不是就是她少年时代异常的叛逆。
虽然是兄弟,利奥纳巴里摩却是与乔很不一样。首先外貌上就逊色很多,整个人长一副窝囊相,若不是查过一番,我真不相信他和乔居然是亲兄弟。电影里两人在大饭店前台,克里格林嘟嘟囔囔的拉着男爵,一脸卑躬屈膝,百般奉承,又欢喜无限的神情,之后又在他们的楼层里,在男爵与弗莱明彻调情的功夫,懵懵懂懂小心翼翼的邀请男爵去他的房间吃鱼子酱喝香槟,可怜兮兮的模样,我看着都觉得难堪。
电影里他们所住的大饭店乃是圆形构造,除了房间和前台,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这个楼层的圆环状走廊上,所有的人物,或多或少的,都曾站在这个走廊上一时半会儿:在那儿一站,往上往下都是一环一环的圆形走廊,最下层是繁华的大堂。男爵与弗莱明彻搭讪时说,我一直想知道,如果有人从此处往下跳,又会如何。
这种无限延长的景深,总让我想起一条永远没有头的两边竖着整齐梁柱的走廊,或者一条两边种满高高杨树的土路,永远只是个通道,每一个人都走过,但每一个人都不会记得。

一看再看Love Actually

我的泪腺颇有些按钮,一碰就要江河狂涌的。这些按钮,有些是开过一次以后坚决不能再碰的——因为碰过以后要辗转难眠很多个夜晚;有些呢,是不时要碰一碰的,碰过以后脸庞湿漉漉,心里却十分欢喜。Love Actually对我而言,是后面一种按钮。
这些天看到有人说起Love Actually,自己也找出来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不过短短两小时,让我哭,也让我笑。九个小故事,千丝万缕的缠绕在一起,皆大欢喜的,梦想成真的,爱而不得的,苦不能言的……乱而有序,紧密相连。
故事从伦敦希思罗机场开始,也到同一机场结束,穿插了婚礼与葬礼,开始与告别,离去与重聚,林林总总,不言而足。我总在某些片断里流泪:Joanna的葬礼,Karen拆开圣诞礼物后的数秒,Mark的纸板表白,小Joanna的演唱,还有,Sam的机场穿行……
已经是老电影了,大约并没有陈述剧情必要,只是不得不感叹再度编剧的精良,简直没有一句话是浪费的,甚至包括Daniel死去的太太Joanna的一句戏言:她说希望Daniel带着Claudia Schiffer来参加葬礼。当然是一句玩笑的不能再玩笑的话,到得片末圣诞大聚会的时刻,Claudia Schiffer扮演的Carol携儿子与Daniel见面了。那会面只得短短一两秒,Daniel的震惊与钟情,Carol的含蓄与镇定,简直又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我这人有点儿鸵鸟脾气,从小我爸自行车带着我的时候,一遇上紧急情况我就闭眼睛,这毛病一直到自己学自行车,学开车,都没完全纠正过来。有一次贵妃开车带着我遇上险情,我一紧张,尖叫一声闭着眼整个人缩到副驾前的空洞里。他哈哈大笑,拍拍我说,“ 闭眼有什么用啊?”
跟我爸当年教训我的话一样一样的。
说远了啊,其实是想说,我是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悲剧的,也知道人世间不如意十之八九,更知道Love Actually里这九个故事天马行空,虽然算不上童话,心想事成的奇幻程度也是足够了的。
这部电影,中文的翻译,似乎叫“真爱无敌”,也算碰上了最近各家博上热门的“真爱”话题。
要给“真爱”下定义,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科学青年有科学青年的说法,文艺青年有文艺青年的说法,宗教信仰者有宗教信仰者的说法。我哪边儿都不太能沾上,就不定义了。
我唯一一点儿感觉,爱本身,真爱本身,多少应该有点儿天真:对孩子也是,对爱人也是,对父母也是,对陌生人也是。
像Daniel和Sam在河边那一段对话:Daniel问Sam最近如何;Sam说发生了天大的事儿,我爱上了一个人;Daniel如释重负,却被Sam横来一眼,“怎么,爱之苦恼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糟的事?”;
像David因为一己对Natalie的爱恋,而改变初衷对来访的美国总统大开枪炮;
也象Sam横穿整个希思罗机场,一路上都有贵人相助,顺顺利利的冲过了登机口安检,只为了跟他心仪的女孩说一句“喜欢”;而他被机场安全人员架出来之后,Joanna居然又追了出来,给了他一个亲吻;
还象Jamie与他的葡萄牙女仆莫名其妙的爱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鸳侣真能从天而降;
甚至象Colin对自己毫无理由的自信,只身万里远赴美国寻求艳遇,还居然一切顺利的想什么得了什么。
是,理智一点儿说,上述种种,莫不在规矩之外,生活之外,常识之外。虽然没有那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没有魔术棒没有火龙和城堡,也没有飞毯;可是多多少少的,这些个心想事成,都有点儿奇幻色彩。
妙就妙在,谁也不必去追求这些故事说不说得圆——没人介意这个;我们都愿意相信,爱的力量,可以撼天动地;可以让六月飞雪可以让寒冬如暖春。
因为相信,所以天真。
也不是所有的片断都那么的美如童话。
爱的力量,不仅仅是让我们为人所不能为;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在琐碎平凡的尘埃里,在人生困苦不堪的绝望里,绚烂地开一朵花。
如果说上述种种童话,让我感动得流泪;更有些片断,让我伤感得流泪。
像Daniel的亡妻Joanna的葬礼: Joanna对人世的留恋与爱,统统寄予葬礼上那首歌,和交换出现的幻灯——她与孩子,她与爱人。人世之伤,莫过于与挚爱死别。Joanna选了不一般地方式来说再见:世间纵然种种不平,她不得看着Sam健康长大听他倾诉他倾慕的女孩;她不得与Daniel携手白头;最后的时刻,她只愿他们记得她的好,她的快乐与欢笑。
像Mark无望的表白:“明年今日,我或者已与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女子偕行,然而今日我要说,于我而言你完美无缺,我会爱你,至天荒地老。”;我之所爱不仅不爱我,且与我最好的朋友深深相爱,这是个最破旧的桥断,却被一遍又一遍的讲了又讲;实在不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新鲜,实在是,这样的爱与绝望,永远难堪而感伤。爱本身,也许并无尊严;只是去爱的人,实在不能没有尊严。“Enough, enough……”,圣诞夜里,伦敦街上的这一句,有多少心酸,就有多少幸福。
还有Karen拆开圣诞礼物的瞬间,她满怀期望,以为会看到一条项链,得到的却是Joni Mitchell的CD。“Tears and fears and feeling proud/ To say I love you right out loud/ Dreams and schemes and circus crowds/I’ve looked at life that way……”Joni Mitchell这一支歌,以后每每听到,我眼前浮现的,都是艾玛汤普生一人在屋中勉力整床单衣服,仰头控制眼泪的情景。——我总记得白金镶钻在评《离婚》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 “坚持多少才算坚持,放弃多少才算妥协。”如果所有的爱都不会被辜负;如果所有的爱都有一样丰沛的回报;这个世界,原本该多么美多么好。
当然,还有Sarah与她弟弟孤单的圣诞夜。她爱他,他也爱她;可他们却并不能花前月下。Sarah的弟弟Michael需要她,更甚于她需要英俊的Karl。尽管,Michael本身并不能知道,她与他相拥着过圣诞节,对她而言,究竟意味着怎样的牺牲。那个夜晚,Karl熄灯拿着图纸,走过Sarah身边,那一句“Good night”,与Sarah而言,岂不是同样是“Good bye”。两情相悦的爱是圆满;那么,一颗心要分几瓣的爱要怎么圆满?姐弟相拥的夜晚,Sarah熟练的握住Michael挥出的拳头,低声说道,“不要这样。”;不离不弃,也不求回报;这样的爱,是会叫人痛的。
爱之忧伤与爱之喜悦,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仔仔细细的,让我品尝一遍。
悬浮于整个故事之上的,有歌手Billy Mack,他跟他的经纪人与其它的人物并没有交集,可是在每一个小故事里都露了一脸——他的这支歌,从头唱到尾,把圣诞节一天一天带近。终于熬到圣诞,他从盛大宴会回来,与他的胖子经纪人一起,尴尬拥抱:“圣诞节该是相爱的人一起度过,而我意识到,这些年来,我爱的,只有你。”荣辱与共,福祸同享;深的爱,原不必言明,自在无声深处。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Richard Curtis,与写《Four Wedding and a Funeral》的,乃是同一个人。Love Actually,实际上是“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的节选,与《四婚一葬》的主题曲之一“Love is All Around”,不谋而合(或者有谋而合吧);而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曲,乃是“All you need is love。”
终你所需,不过是爱。
而真爱,无处不在。

E

2007.06.25

Bones/识骨寻踪

我最近看上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周一NBC的Heroes,周二FOX的House MD;如今又要补上周三FOX的Bones,识骨寻踪。
这样倒好,几乎每天都有所期待,比起一周里只有一个片子可追的时代,要好过很多。
Bones这个片子,我可真正是自己发掘出来:没人给我推荐,甚至没人跟我提过。大约前个周五我看FOX,预备是要看House的重播的,却赶上了Bones。
那一集,后来我知道,其实是第一季的第三集,早极了。
跟所有基于联邦调查局本部的片子一样,片头先给了个DC的高空全景,我一眼看到了铅笔(华盛顿纪念碑),楼房和路,国会山,还有,从阿灵顿到华盛顿的395;影片到一半,还来了个乔治城大学钥匙桥的高空俯瞰。
熟悉不熟悉?没错!Mission Impossible 3中,有几乎完全一致的景致俯瞰。
我实在觉得,这种高空全景,简直有个公共博物馆,某个摄影师拍好,存放着,然后所有用DC的影片都剪一两张来用一用。
嗯,无论如何,那个周五我简单的看了那么三十分钟,就迷上了。
聪明漂亮的人类学家,仅从残骸就可判断被害人的年龄性别病史被害原因,啧啧,这太符合我的英雄崇拜情结。还不时地放放DC的景物欣赏,很满足我的思乡(?)情绪。
于是颠儿颠儿的去电驴上下载——我真是喜欢信息时代——下了第一集来看,一开头就喷笑起来:故事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开始,大约为了显示是DC,居然有个飞机划过国会山的镜头,须知杜勒斯机场离DC市中心足有三、四十英里之遥;别说它了,就算是去跟国会山隔河相望的里根机场,飞机也不能这么飞过国会山。
甫一开头就搞这么个乌龙,倒让我轻松起来,看到恐怖的残骸,也能泰然处之:假的,都是编的,我安慰自己。
故事当然还是传统的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男主角是联邦调查局的探员Booth,女主角当然是我崇拜的人类学家Bones(其实名字是Temperance Brennan,被Booth取了个Bones的外号);Bones还有助手若干人,两男一女,各有擅长,人人都是优秀xx生,到Bones面前,依然得仰视(像不像House的设定?)。
刚一开始Bones就要求Booth允许她除了实验室研究,还要能真正全程参与案情(Not just lab work. Everything. );Booth说了什么,嘿嘿,Booth说,What? You want me to spit in my hand? We’re Scully and Mulder. ”
我简直要笑死,电视剧引用电视剧的人物,这简直跟Friends里面Rachel对Monica说“What’s wrong with raising your kid in the city? Sarah Jessica Parker raised her kids in the city.”一样有娱乐效果。
要说,X-档案,才是我迷上的第一出美剧,外星人,FBI,陌生的街区和地名,更加陌生的起因和结果。我简直不相信电视剧可以拍得这么有想象力,这么脱离生活,这么迷幻。
我对医生、医学、法医以及一切相关的崇拜情节,都是从那个时候起的吧。我一直都记得X-档案里,Scully带着手套眼镜,一边录着音一边解剖尸体的情形。

与你相逢

周五在旋转寿司吃饭,看到人家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写,“我们保留拒绝向某些客人服务的权力”,我看得笑起来。 想起了Friends里的Gunther,这位永远暗恋Rachel的银白头发咖啡店人员,看到Rachel去搭讪店里帅哥,又急又怒,便拿着这牌子赶人去了。
时间过得多么快,一转眼,Friends已经完结快三年了,我有时候想起他们,会不由自主想,他们都怎样了,一切还好吗。
看到网上说莫尼卡的演员可尼的新戏里有她和小詹的对手戏,急急忙忙的下来看。在这一季的最后一集,因为前面都没看,我完全摸不着头脑,快进着找到了两人的对手戏部分。
似乎是扮演一对儿事业上的竞争对手曾经的朋友/情人,临别的时候,小詹还跟可尼嘴对嘴亲了一下。我看着,心里却有点儿难过。这样的噱头都拿出来了,可见这个片子的收视率有限。
Friends之后,Joey也勉勉强强公映了一季,我看了,却不得不说确实毫无魅力,最后被关掉,实在也是在意料之中。后来又传出新闻,Joey的演员马特与他太太离婚了,因为爱上剧中的女演员,真的,就象Joey。不过观众们对他,却不若对Joey多情。在People上看到读者写去的信,陈述对他前夫人Mellisa的无比同情。关于他离婚的新闻很快就下去了;我翻我的旧杂志,还能看到他在夏威夷结婚的旧新闻,三个女生都去了,在夏威夷的海滩上结伴晒着;另外两个男生却都没去,一个在伦敦,一个在芝加哥,Chandler的演员马修肉麻兮兮的说,我的肉身虽然不能前去,但我的灵魂与他同在。Joey第一季首播的时候,还有新闻传出,说马修会在第二季客串。然而Joey终究也是没熬到第二季。
马修在Friends之后也参演了一个电视剧,Studio 60,我一集也没看过,虽然每次都计划着要看看,时间来到的时候,总有点儿别的什么事儿耽搁了,终于也没看了。八卦说他也曾邀请小詹客串,却被小詹拒绝。花边新闻便把他的待遇与可尼相比,说道原来朋友也有远近亲疏,不是Always be there for you的。
Friends大结局的时候,NBC当时的皇牌主持人凯蒂还问过Pheobe的演员利莎,你会不会害怕别人以后提起你,就说你是Friends里的Phoebe,再也不能超越?你觉得你将来还会做得更好吗?
利莎很诚实,说,我觉得不会了,我觉得我的巅峰就在Friends。而且,我也不介意人家提起我就说Pheobe,我很骄傲,我演得很好啊。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没再在电视剧里见过她。
也没见过Ross的扮演者大卫,据说,是转幕后了。
除了偶而见到小詹和可尼在一起的新闻,我再也没看到六人一起出现。对于他们来说,也许,那十年,真的,完完全全的过去了。
无论多么喧哗,多么巅峰,多么受瞩目。
江山待有新人新剧不断出现,换了一代又一代。
连我也变了心,守着fox看House,关心里面的谁和谁订了婚,谁会爱上谁。
只是,偶尔想起来,这个演House的休,若干年前,在Rachel飞机去往伦敦破坏Ross婚礼的途中,曾经与Rachel并排坐,戴着耳机拒绝听Rachel讲述从前,又振振有词的跟Rachel争辩Ross并不爱她。
总有这样那样的相逢,从前,现在,也许将来,一直一直提醒我,那六个人,还在世界某一处,亲密无间,嬉笑怒骂,永不褪色。
我爱他们。
我真的是。

Heroes

我电脑里的电驴废寝忘食n天,我废寝忘食两天以后,终于把Heroes目前所出的前18集都看完了。
下的是高清版的mkv,一集就有一个多G,跟蝎子感叹说,真清楚啊,看到男演员脸上都是清清楚楚的毛孔胡渣,双面佳人Nikki/Jessica脸上都是细纹,就连青春无双的不死人Claire虽然年轻得脸蛋鼓鼓,也看出一片一片的雀斑;我可是再也回不到rmvb上去了,不说画面,但是那破碎的声音质量,都受不了。蝎子骂我说,你有病吗,你看着粗大毛孔,细纹,雀斑,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演戏,你很爽吗?
俺心里想啊,爽倒不一定,不过可以彻底打破所谓xx化妆品Botox打败时间的谎言了,没啥是无敌的,除了青春本身。
说回故事,Heroes整个故事情节,跟X-men十分相似,用它自己的介绍词来说,about ordinary people developed extradinary abilities……你说咱们,普通人们,怎么就那么不甘于平凡,非要有非凡的能力不可呢。而且,写个故事吧,还非得让这些有超能力的人嚷嚷,我就想做个普通人。你说,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
不过呢,故事还是紧扣心弦的,几乎每集都要死人,而且那种死法,啧啧,真是够血腥的。看得我昨晚睡觉的时候,在黑暗里哆哆嗦嗦的,还暗自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安徒生童话清洗血腥,才安然闭上眼睛。
看完以后就想,哎,还是看早了,应该在4月23日下午正好看完,还可以赶上晚上放最新一集。这下子悬在空中,才是百爪挠心啊。
欢迎大家展开关于后情的积极讨论。
下面是俺的猜想(鉴于这个故事跟X-men那么相似,所以很多猜想基于电影X-men):
1. 不死人Claire之所以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因为无论什么都不能伤到她,所以她会是最后能接近爆炸原(人或者物)而解除危机的人(这个猜想基于X-men第三集狼人解除世界危机的情节)
2. 印度帅哥Mohinder肯定没有死(这个似乎人人都猜出来了,因为preview里居然有他,哎,NBC这preview做的,太缺乏悬念了),而且他说不定曾经被他父亲拿来做过实验而不自知,因此一定有某种,后天培养的特异能力。
3. Claire的祖母,Peter和Nathan的母亲,一定有某种异常有力的超能力,她家这一脉,人人都有超能力啊,她怎可能没有。
4. 印度帅哥的姐姐,香提,我猜根本没有死,她是激发她父亲做实验的原因,所以涅….这个人物,一定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快出现吧快出现吧。
5. Claire的养父,显然,是不成了,估计要被组织干掉。
6. 应该还有若干有特异能力的人还未出现,例如,能让物件瞬间结冰的,虽然还没看出有什么用,不过涅,既然X-men里有,估计这里也会有吧。
……

还有感想一句,说真的,我实在想不出来为啥双面佳人一家居然为钱烦恼,他们家所有人的特殊能力,都可以挣大钱啊,哎。DL可以任意穿过组合,Michael可以从任何ATM取钱,Nikki/Jessica的力量可以摧毁任何东西………….
哦,对,还有那位隐身人的英国口音,挖赛,很迷人啊。

啊,而且自Sex and the City和Desperate Housewives之后,电视剧都偏好让一个剧中人在开头和结尾做哲理性总结发言,一下子把内容升华了,咩哈哈。这次轮到印度帅哥用他铿锵的英语,在每集开头和结尾发表关于进化的理论,听得我很信服,这个写本子的人,蛮有意思。
第四集开头他说,Sometimes question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answers,辣么,我的有力问题是(模仿郭靖的口吻):
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