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8

日子总是一个一个里程碑搭起来的。我现在回想大学生活,每一年都有一个标志,我凭借这些个标志记忆我的过去。大一的夏天是香港回归;大二五四是建校百年;大三的夏天是澳门回归;大四伊始就遇上新旧世纪交接。这期间伴随着学校里一栋一栋的楼被拆,一栋又一栋的新楼盖起来;学校周围的商店变了招牌变了容颜;公路拓宽了单行了树被砍倒了又重栽了。
因为这些里程碑,岁月在回顾的时刻格外条理清晰。有时候我想不清楚哪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没关系,仔细想想当时学校里的模样,年代也就浮出水面。
两次北京申奥,也在我生命的里程碑里。
当时觉得2008年多么多么遥远,遥远到天边看不见;那时候坛子上的争吵和随之而来的小规模分离,我还觉得不甘:还那么长远呢,为什么为那么远的将来伤了和气。
岁月却如同飞驰的列车,嗖嗖的快进。
2004年奥运的时候我刚开始工作一年多,有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我把电脑面对的门放;然后缩在角落里与安,小涵还有猫一起跟着新浪看女排直播。那年的女排格外争气,一路披荆斩棘,跟着我们在msn上大户小叫,诅咒发誓,顺利进入决赛。打赢日本队的时刻,我尖叫一声冲出办公室,同事们纷纷从办公室里探出头来,我激动的拉住大家去下午茶。“我们打赢日本了”,我欢呼道;同事们叹气摇头无可奈何。
女排决赛那天是周末,我妈那会儿也正好在美国,我还住在艾森豪威尔街上,公寓里没有装全套有线电视;我们两人跑到公寓的会所,趴在台球桌边看决赛:中国姑娘们先是落后两局,然后一路奋起直追,终于拿下金牌。
只是一眨眼的时间,就有那么多变迁。
今天,是2008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
NBC早间“今日”秀,做了一套北京特辑,Meredith Vieira 在北京搭上一的士,然后(用英语)问的哥,你们是不是都得学英语啊?的哥(用英语)说,“是啊,明年之前,我们都得学会呢”;她又问,“那你觉得中国能拿很多奖牌吗?”,的哥说,“是啊,我希望中国拿更多的奖牌”,她再接再厉的问,“比谁多啊?”,的哥说,“希望中国拿的比美国多啊。”两人遂一起大笑。
特辑回来,NBC还在纽约街头弄了一个巨大的吹气游泳池,又请来中国点心师傅示范做包子。
我看到主持人问点心师傅,点心是什么意思,师傅说,点心,是“A touch of your heart.”
2008。08。08,北京欢迎您。

  1. A touch of your heart~~~感觉真不错~

    Reply: 是吧,我当时听还惊了一下。看不出那厨师想法居然如此风花雪月~~

  2. 哈?????这么争气的的哥和点心师???呃。。。。导演是哪位,站出来!

    对了,昨天我留言又没留上。是不是以后我没留也可以这样说呐?我昨天说看你描述去俺家的情景历历在目,俺很感动。俺要为了你把俺费退的记忆功能找回来。。。很容易地,在没用的事儿上。

    这个里程碑的感觉也跟俺一样:)

    (先保存再提交。)

    Reply: 啊啊啊啊,我要抓狂了!为什么你留言留不上!!是什么症状?变成白页面了?你按了发送结果没看到?我要跟客服投诉去。还有谁有这个症状?
    那个节目是NBC自己的Today show,我琢磨了一阵,估计人还真是随便在街上抓了一个的哥。那的哥的英语说得有点儿结巴,其实原话说的是,I want Chinese to have more medals。人家才问 More than whom?我当时都捏了把汗,怕他没明白问题,结果人回答得叫一个呱呱叫。那点心师傅是真可爱,碾的包子皮足有两厘米厚~

  3. 亲耐的, 看你的回忆真好。

    北京申奥成功那天晚上2001/07/13(星期五), 我在一个酒吧里和一堆北京的朋友看直播。最后宣布是北京的时候, 我们都冲到街上去了。那天晚上堵车堵得真开心。我们还打开车的天窗,站出去,问旁边的人借国旗来挥。 真好真好。

    Reply: 我那年正要出国,正在家准备行李呢。其实当时看到老谋拍的申奥片就觉得很有戏。后来到了学校,我们国际学生节还有人找了那个短片来,在中国展台一遍一遍的放。

  4. 这个点心师傅的水平还真不一般啊。

    Reply: 可不是嘛~不过看着做包子的水平有限。碾皮的时候还是平铺着碾过去,都不是转着碾的。

  5. 说到点心这个翻译,不由想到这几天主流媒体上流传的一个很冷的笑话。说是要奥运了,咱们饭店的菜单都得该成标准英文,向社会各界征求中菜的英文翻译。起因是不知道谁看到有的饭店把“宫爆鸡丁”翻成“政府虐待鸡”。我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为为什么是政府,为什么是虐待!可他们偏不说这政府虐待鸡的英文是啥,真是很冷。就这么个笑话,先是在手机报上看到,没两天奥运一周年倒计时的那个晚上又被央视主播在中央五台说了一次。看到这个A touch of your heart,真是让我惊艳了一下,正好比让人在心上点了一指,甜甜痒痒恰到好处。再拐回去想政府虐待鸡,又觉得其实那个翻译更有才,怎么倒都倒不回去啊。

    这个留言写到一半,忍不住,终于去baidu了一把,恍然大悟政府是government。。。原来宫=政府=government,依此类推,那么爆=虐待(?!)=???这种意译真是匪夷所思,远不如我在网通营业厅看到的sale card desk(售卡处)来的中式。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再扯远点。前阵子要规范北京公共场所的英文指示牌,当然也是为了奥运,被专家们指出的不“规范”的场所中,首当其冲就是卫生间。说W.C.不能用,老外不懂;Male&Female也不能用,说是指动物的,老外会觉得奇怪。也不知专家的意见会把北京的厕所都规范成什么,可不管用什么词,可以肯定,这一下从五星级酒店的卫生间,到胡同里的公厕都得用一样的词。

    其实,奥运时候的英文菜单根本不用向社会各界去征集。拍拍脑袋也该想到,唐人街上的中国菜馆早有成批的答案。不论那是什么,也是老外看熟了的吃惯了的。再退一步,就算是政府虐待鸡,中国菜就这么叫,他饿了还能不去吃啊?我再等而下之地向消化链末端去推理,不管厕所上写的是Male&Female,Lady&Gentleman,还是Woman&Man,老外也不该会进错门吧。

    Reply: 我基本赞成菜名统统译成有成分含量——最好还有口味的英文,类似于“五谷丰登”之类的菜名,我每每看到都必须麻烦小姐们来给我解释含有什么成份,不是不浪费时间精力的。尤其老外们大都有食物过敏的体质——我一个同事对花生过敏,厉害到必须随身携带一支类固醇针剂,哪怕只是吃到一丁点花生油,也会引起气管阻塞面临死亡威胁。因此每一个菜最好都表明所含成分,鸡鸭鱼肉花生菠菜,等等等等。类似于宫保鸡丁这样的菜,倒是可以仿造左宗鸡的翻译用”General Gong’s Chicken”,但是一定一定需要表明含花生。再有就是唐人街上的那丁点儿菜,那里足够表达咱们祖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万一。。。

  6. 恩, 的哥和点心师傅都很带劲,业务水平咱先不计较啊,你说擀出个荷叶边来他老外能吃出区别来吗?

    Reply:嗯,是,有道理。话说荷叶边难道是擀出来的?我以为是捏出来的啊~

  7. 我印象最深的同三楼一样,是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那天。我那时大二,那天刚考完期末考,突然被辅导员拉住说去参加活动,上了校车才知道是中华世纪坛的申奥活动,如果成功的话,是庆典。当时很多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右边是清华,对面是北大人大。老萨说出”北京“那刻,全场沸腾,由于当时是安检入场,随身的只有入场后发的矿泉水,大家一高兴就成了泼水节。认识不认识的互相拥抱,蹦啊跳啊。回去的路上非常堵,大家都涌在街上狂欢,当时恨不得跳下车再多蹦达几下。呵呵。明年8月一定要回国,看不上比赛也要回去,在街上蹦达几下也好。

    Reply: 我也计划明年回去看奥运~~如果能买到票的话~~擦汗

  8. 荷叶边是擀出来的吧,用那种中间粗,两头细的擀面杖,转圈儿擀,擀出来的皮儿就跟荷叶一样起伏。可是我忘了这么漂亮的皮儿是干什么用的了。。。

    包包子?做韭菜盒子?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