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加拿大之前收到XX两封email,说周末无事,重看了一遍只如初见。这两封email加起来能有上千字,终于,他说,“其实已经不是偶尔的共鸣了,是强烈的共振。”
刚写完初见的时候并没有马上给他看,拖了很久,改完了,又过了很久,才战战兢兢的塞给他。可惜他第一次看完以后觉得疏离,也写了长长的上千字的 email,说“至于整个故事,大体来说,前段接近我们的大学生活,后段对我完全陌生,不过我在前段总找不到特别感动的地方,在后面却几次对故事中人的故事,无奈的摇头,感受颇深。”我当时沮丧得要死,立即觉得失败。——虽然之前也没有觉得多么成功。
一个生活在我故事环境里的弯人,看了我的弯故事说很陌生,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劈头盖脸的一句“看你写得多糟糕~”
从前觉得,写字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那个时候写什么都趴在桌子上,用漂亮的本子,漂亮的墨水,一点一点的写。现在回头看很多年前的日记,还会有羞愧难当的感觉,因为没有人看,文字感想都极其矫情,现在看来,都想把小姑娘揪起来好好教训一番。
现在写字,不再私人,虽然并不面对陌生大众,却总有一个群体,希望她们/他们看,希望她们/他们喜欢,甚至,中间几人,会有共鸣。
最早写初见的时候,并没有马上想到XX,后来写着写着,自然的就想到他——他是我唯一的弯蜜,甚至早在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弯的时候就已经是我的闺蜜。我时常想到很多年前的那个晚上,他对我出柜的时候,我的不知所措惊慌难当,和我后来自以为是的劝解。人年少的时候会说一些不知轻重的话,当时不觉得,后来想起才知道言语之锋利。
我于是借着初见的机会把XX写成了苏涵,写成了我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我后来回想,总希望他会更勇敢,更坚持。所以他第一次看完以后说缺乏共鸣,我不是不遗憾挫败的。
这次总算,他说,觉得动人,觉得“可能是心情的缘故,再度看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初读的那种有点干涩和拖沓的感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怀念,似乎每个句子、每个小细节在我看来都那么珍贵。是的,开始对北大生活描述,不正是我们当年最真实的写照嘛。”
我长出一口气,觉得初见到现在,总算功德圆满。
XX,你说得对,“只如初见,当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谁又知道初见会变成什么呢。或者是随风而逝,或者是铭记终身。”
其实人生没有初见,只有回想里,一遍一遍,被自己的感情渲染出来的,第一次回头,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目光亲触,第一次转身。
这是我给你的感谢,多谢你上周周末无聊,终于,又看了一遍。
E
2006.06.17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