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不擅长写的文章种类,就是论述性的。一本书要是让我写读后感一定是长篇大论的抒情,大部分人看完了也就是水过鸭背的忘记了。好在万能互联网上什么能人都有,Jun就是我认识的人里面说道理说得最好最透彻的一个。
关于快乐的文章,最叫我难忘的当然是钱老的《论快乐》,他那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我最爱的读物之一,虽然薄,却完全可以当一本大部头来看。闲话不表,Jun的这篇读书报告,(虽然长点儿),挑出了很多我长久以为的关于快乐的误区,在我第一次看到以后,很长时间的指导了我的,甚至包括贵妃的,生活。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绿卡申请中的一个RFE贵妃十分低落,他认为许多qualification不如他的人都比他顺利,这种不公平感使得他在那一段时间做什么都不高兴。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如果你这一步批准了,你就会高兴?你认为这个波折是你目前不快乐的所有症结?他说是。这种情况,跟Jun下面提到的“如果我结了婚,如果跟XXX一样瘦,如果跟XXX一样有钱,如果有了孩子,如果做了塑料手术,如果升了职位,如果搬到XXX,如果换到 XXX工作,等等,我肯定比现在快乐。”几乎一模一样。后来的结果当然也是一模一样,在这一步顺利批下来以后,我再度问贵妃,你现在觉得特别高兴吗?他说好像也没有。
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划下划线的地方,例如这句“我们回忆自己过去的喜怒哀乐不可靠,预测自己将来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更不可靠。虽然我们时刻都*以为*自己在追求幸福,以为自己得到了追求的目标就可以幸福了,其实我们完全猜错了,连自己的未来精神状态都猜不准。”
虽然这听起来是个有点儿叫人沮丧的结论, 我个人以为结果其实是叫人振奋的。道理绝对是老道理,用钱老的话来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把自己的快乐感/幸福感维系在某一个目标的实现,或者某一种生活的实现,其实是并不靠谱的。用最老的话来说,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叫你快乐。
希望不算离题万里。
E.
又,除了这篇文章,再郑重推荐Jun开的一个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在今天这个大家对自己以及家人的心理健康都非常关心却又非常迷惑的时代,这个博很有助益。
—————————————————————————————————————————-
近期读书报告:Stumbling on Happiness
By Jun
很久没写读书报告了,最近忙,读书少,更没时间写报告。(把高龙巴找了出来最近读了一遍。好玩死了。)
要不是小K提出西藏和精神的平静这方面的话题,我还没打算把这本书推荐出来。本来在书店里看见白皮红字的Stumbling on Happiness,我还以为又是教人如何珍惜生活的说教之作,没兴趣--书店里卖得最好的除了肩并肩的减肥和做饭的书以外就是教人如何追求幸福的 self help书籍。完全不着五六。上上个礼拜在Stephen Colbert的电视节目The Colbert Report上看到他访问此书作者Daniel Gilbert,才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读了。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完全错了,正如Gilbert自己说的,这不是一本教人幸福的书,读了以后也不会让你比读之前更开心更乐观更幸福。所谓 Stumbling on Happiness,不是指一交跌倒捡了个大元宝,无心插柳就能撞上开心日子,不不不,他讲的是人为什么在幸福快乐这件事上永远不停地栽跟头。
对于我这种神神叨叨的读者,教我把握幸福的书是敬而远之的,但是分析幸福心理的错乱,太有趣了,好看。倒不是说里面有什么醒世恒言--实际上他说的条条都有理,但绝大多数人肯定不爱听--不过看了能让我哈哈大笑,证实了自己过去某些模糊的疑心和猜测,也学到不少新知识。
这本书的中心论题是,人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才能让自己快乐。不知道也罢了,但是人还挺坚定地信仰自己知道怎样才能幸福和什么事让自己幸福--只不过,这些信仰多半是错的,跟事实是两回事。举个例子哈,有很多研究者,搞过很多心理测试,发现如果你问人们回顾过去一年十年或一生中是什么让他们最快乐,他们会说孩子让他们最快乐。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实战性地记录自己的情绪:每天每小时马上记录当时是快乐还是烦恼还是忧郁还是焦虑还是开心等等,结果怎样?有孩子要照顾的人,比没孩子的人,平均快乐水平要低!不过低得不太多而已。而且,夫妻对婚姻和人生状况的满意程度,从有孩子开始一路下降,但到了孩子成人离家时回升。他写道:The only symptom of the “empty nest syndrome” is increased smiling。
实际上这本书讲的不是人何时快乐,或为什么快乐,而是讲为什么人有这么坚定的错觉。例如,实际的仔细的心理测试和研究反复证明,当收入超过一定程度后,财产数目的增长不再跟快乐程度成比例,曲线变平。但是没人相信。Gilbert描述的是人脑的不可靠--人对自己的感情的认识之不可靠!我们回忆自己过去的喜怒哀乐不可靠,预测自己将来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更不可靠。虽然我们时刻都*以为*自己在追求幸福,以为自己得到了追求的目标就可以幸福了,其实我们完全猜错了,连自己的未来精神状态都猜不准。
我们坚信:如果我结了婚,如果跟XXX一样瘦,如果跟XXX一样有钱,如果有了孩子,如果做了塑料手术,如果升了职位,如果搬到XXX,如果换到 XXX工作,等等,我肯定比现在快乐。错!但是证明我们预测错误的现实,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继续前仆后继地往下一个目标进军。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死命地守住关于幸福的概念,即使这些概念跟事实原来扯不上关系?Gilbert提出几条人类心理的定势来解释:第一,我们习惯运用想象力预测自己在未来或假定的环境里的精神/感情状态。但是我们的想象力是很有限的也很不可靠。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穷人想象皇帝拿金斧子砍柴。比如,我作为一个凡人,想象如果嫁给电影明星的人生肯定会让我比现在更幸福。但是这种预测跟金斧子一样可笑。
第二,我们对远距离的事件比较无动于衷,但近距离的变故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感性反应。例如,让人选择1)一年后得到20块钱或者2)364天前得到19块,几乎每人都选1);但是让人选择1)明天得到20块, 2)今天得到19块或,多数人选1)。切肤之痛,哪怕是papercut也比多年前或多年后的撕心裂肺强烈。所以,今天的及时享乐要比存钱十年后的本利双收诱惑更强烈。
如果自己的想象力不可靠,那么怎样的预测才更可靠涅?作者引用三个试验说明人预测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情好坏程度,准确性非常低,但是依靠别人正在这特定环境下的心情状态来引申到自己身上。。。OK,其中一个试验是这样的:一群记者,事前告诉他们,你们先拿到一个奖励(ice cream),然后必须做一个又长又无聊的task,你预测一下自己最后的愉快程度。另一群记者,事先不告诉他们是什么奖励,只是说先有奖励再做工作,但是同时告诉他们有同样经历的别人最后记录的愉快程度,然后根据他人的报告预测自己的愉快程度。结果怎样?第二群记者的预测跟现实一样准确!而第一群记者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愉快程度。还有两个类似的试验也是类似的结果,基本上就是证明人的bias在于眼睛里只看到奖励而习惯性地忽略长而无聊的工作,过高估计自己的未来愉快程度。但是如果向人建议:你想预测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后三年内的愉快程度,最可靠的办法是找一个正在养两个孩子的人,问他们目前现在的愉快程度如何,基本上差不多。但是!Gilbert说,你肯定会拒绝相信他人在类似环境下的感受和反应,因为人人都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相似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地步。
举个例子,彩票中奖者的survey一直表明他们发了横财后的快乐程度并不能永久持续地高涨,都是一开始高涨,最多六个月后,都回降到中彩票前的水平。但是我敢打赌:99.9%的人都不相信这个结果。普遍的,不,千篇一率的想法是:别人不能持续快乐程度,那是他们的愚蠢,换了我肯定会保持高度的幸福感,因为我会更好地更理智地使用天上掉下的财富。
一开头我就重复作者的disclaimer,这不是一本教人幸福生活的书,而是一本讨论关于幸福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书。读这样的一本书,目的也不在于同意和不同意他的中心思想或证明他的论点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书里有很多条论点,有些已被证实,有些待考,有些不过是speculation--而是让读者换个角度看问题,尤其是换个全新的角度看看自己和社会总体的某些非常固定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假设。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开玩笑说:我的朋友熟人老是抱怨我总爱指出一些现象,但是从来不提出解决或改变现象的办法,可是他们也从来没提出过帮我改掉这个毛病的实际办法。
我倒要加一句:的确,这本书收集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有趣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perception and assumption跟现实大有距离,但是,这并不等于要人改变。实际上,大多数的self-help书籍总是叫人改变这改变那,保证改掉某个性格缺陷或者生活习惯,立刻一步登天,live happily ever after。这本书,类似于Freakonomics,是描述和归纳现象的,并不是鼓吹interventions。读这样的书,看见主流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坚定的信仰其实是想当然耳,是不是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涅?
下面就说一说,为什么人的脑子看世界根本是透过凸凹镜变了形的,有各色各样的偏见(连自己的感情和感受都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到和了解),但是却代代相传广泛存在?因为啊,很可能,带了偏见的不真实的思维习惯比纯真实的无偏见的习惯更"好"。所谓"好",就是生存优势--而这里的生存优势主要指的是传宗接代广布基因的优势而不是个体活到九十八岁的生存优势。我的take home message和感慨是:虽然科学的终极目标是尽量准确地了解描绘和预测自然环境的最真实状况,但是这跟生存竞争和进化规律是两回事。最科学的态度,放到生存竞争里搞不好是相对的disadvantage。(所以对事实真相特别好奇的人,例如科学家们,未必是最强的生存竞争者。)
例如,保尔科察金或者雷锋那样的自己平时并不享受但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满足感一样能让他们继续平时分分钟的吃苦。其实,人们的幻觉--钱多能让自己更幸福或者有孩子能让自己更幸福--是类似的机制,就是说,虽然拼命工作赚钱或者养孩子并不能给个体带来可衡量的,分分钟的快乐,但是总体上是好事,对族群/家庭/基因有根本性的贡献,比个体的平均快乐更重要。而这种宏观的满足感,我们称之为"幸福",不过happiness这个词好象跟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几代被教育出来的人)所知道的幸福概念不太一样。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概念,当然不是红色运动的发明,实际上跟人类社会和自保的 instinct一样古老一样自然。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其实都鼓吹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而特别individualist的社会,ie,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工业革命后的存在。
The point is: 真未必"好",假未必"坏",有时侯,幻觉和错觉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知道错觉和幻觉背后不"好"的现实涅?)
生儿育女且不说它,其重要性实在太明显了;就说是宗教,虽然跟客观环境并不接轨,并不科学,并不真实,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对人类的tribal survival非常大,所以才会生生不息而且普遍存在。所以,无神论对人类社会安定和发展,对个体延续和生存,坏处多于好处。我自己虽然并不同意,但是坚决反对推广无神论(当然推广无神论是跟人类自然本性对着干,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赚钱越多越快乐的概念呢?为什么会这么普遍这么坚定?作者认为,一个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的meme,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和向前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一定生活水平后就知足常乐了,那社会还能发展,国家还有竞争力吗?所以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无限刺激人的消费和收入的欲望便有生存的 advantage,你可以比较一下西藏/尼泊尔和汉族/美国的文化和发展状态便知。Meme 的概念是Richard Dawkins 最先提出但被他人研究和考虑,目前并没有被证明。
我倒不反对Gilbert这个meme假设,但我认为其实个体生存竞争是主要原因。再次同意"追求快乐不是第一或唯一的行为动力"的说法,努力积累财富,扩大自己和后代的生存条件,就好象饥饿感一样,是天生的写在基因里的trait,十分强烈,快乐感之类的drive根本不能同之相比。
什么因素真能提高平均满意程度呢?宗教和婚姻!平均来说,信教的人和结婚的人,的确比无神论和单身者幸福!
0 Comments.